哀思花圈008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泰山晨刊消息,“天門懸梯”是泰山的標志性景觀,其中的“天門”也已成為泰山的象征。南天門由道士張志純于元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創建,為城門樓式構造;具有位置險要、造型獨特、結構合理等特點;南天門用石券及墻體承重,所用木材少,適合高山環境。但因山高風烈以及人為破壞,此建筑多有頹敗。歷史上曾進行了多次維修,可是所留重修碑刻較少,故難以知道確切的維修情況。2007年,筆者在摩空閣屋內東北角發現了《重修泰山南天門關帝廟碑》,又從南天門西側臺基旁雜物堆中發現了《重修泰山南天門記》碑 。由于這兩通碑沒有文獻記載,特錄其內容。
第一塊碑全文為《重修泰山南天門記》。
文曰:岳五而岱為之宗,以其能生萬物,雨天下也。故帝者恒祀焉,七十二君尚矣。其著者見于《虞書》,朝廷敬祀勤民隆于三代。自省方親祀之外,歲命官赍香供致祭,所以禮岱者尤隆。其自山麓至玉皇頂,凡神之所宅,有傾圮剝落者,守者以時聞。天子必發司農金修葺而丹雘之,為民祈福,典至鉅也。前歲,有司以廟工請,既發帑新之矣。南天門當岳之南而最高,據全山之勝,為岱宗門戶,故稱天門。方請修時,大府以經費不足,未及勘估重修。適余銜命赍香致祭,見其棟宇摧折,墻垣坍圮。昔年琳宮貝闕、供奉神像之處,半為風雨剝蝕,殊不足以昭誠敬而壯觀瞻。將事之余,心甚惕然。有司將復以聞,而朝廷當議蠲議賑之后,又海塘工方亟,似不便再三陳請,重煩司農。爰于事竣后,親加履勘估,計工料銀二千三百余兩,自捐俸廉,發交泰安。郡伯董其事,鳩工庀材,凡數閱月而告成。司事者請紀其事。余固非守土官,亦不敢有所祈於神,所以為此者,欲神之重福斯民,以答朝廷之禋祀而已。是為記。大清道光十五年乙未仲秋月,山東□□□者,楚北程德潤撰并書。
此碑立于公元1835年。碑高0.56米,寬1.39米;刻文共31行,滿行14字,字徑2.5厘米;楷書。碑文記錄了泰山的影響,朝廷“禮岱”,天子發金維修等情況,接著又敘述了南天門的重要性、現狀以及捐俸維修的過程。此次維修的捐款人,撰書碑文者程德潤,字玉樵,湖北竟陵(今天門市)人,清嘉慶甲戌(公元1814年)進士,歷官山東鹽運使、甘肅按察使、甘肅布政使等,撰有《續修中衛縣志》等。
第二塊碑全文為《重修泰山南天門關帝廟碑》。
其文曰:南天門上關圣帝君行宮,志謂自白云洞移來。重修者,道光乙未山東鹽使,吾鄉先達竟陵程公玉樵也。夫天門形勝,左抱月觀,右揖日觀,寒宵虹跨下界煙迷。凡步天衢、趨琳宮,有事于泰山者,無不由此而漸入佳境。西顧長安天邊之樹若薺;南望句吳門外之馬如練。三竿紅日滄海東騰;一發青山碣石北眺。而黃華一洞,仙家雞犬時聲聞霄漢間,洵異境也。顧門登之難:過大龍峪,道通一線,累石□百□儼矗梯空中,前人履踵拂后人眉睫,遙望之,若畫重累人然。即勇若賁□,至此亦復氣奪。乃數百年來,游人如織,磨胸舁石,曾無失足蹉跌之聞,則帝之所為呵護者良多也。無如廟踞門□垂出梁間,風生窗里,秋陽酷烈,冬雪嚴封,磚落瓦飛,游者慨之。道人屢以修葺請,爰於戊戌秋,鳩工庀材,囑邑人楊君玉成、錢君奉祥董其事。三閱月工始竣。雖杧桷楹棟不及程公之壯麗,而革故鼎新,足蔽風雨,用以肅明禋、妥□□,亦守土者所莫敢廢也。況帝君功在荊襄,其德澤被吾楚獨先,吾楚人之于帝君,尊而親之若私□焉,亦固其所。程公諱德潤,嘉慶甲戌進士,釋褐先余六十年。余以乙未蒞泰安服官,亦后公六十年。公子左卿,刺史,與余同寅稱莫逆。公孫邵春,曾及余門,丁酉鄉試又與兒子翔南北稱齊年生。程公位終甘藩。余浮沉下吏,今垂垂老矣。事業□名□程公,無能為役,而三世因緣,獨於帝□□廟相后先,亦事之奇也。因并及之,至於經費□□,別有記,不具載。同知府銜,泰安府泰安縣知縣秦應逵立石。光緒二十四年,歲次戊戌小陽月谷旦。
此碑立于公元1898年。碑高0.48米,寬0.88米;碑文31行,滿行18字,字徑1.7厘米;楷書。撰文者秦應逵,字鴻軒,湖北孝感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中會元,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五年任泰安知縣,曾重刊《泰山志》,藏書逾數萬卷。
在第二塊碑的碑文中,秦應逵形容了十八盤之險,贊嘆了“天門形勝”,記載了維修經過。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提到了在他到泰安上任的60年前,同鄉程德潤對泰山南天門的維修,以及因南天門的先后維修而與程結下的“三世因緣”,此“亦事之奇也”。此二碑,前后互證,因泰山而起因緣,可共稱“因緣碑”,這也是泰山的一段佳話。南天門內的關帝廟,原為三靈侯祠。《泰山道里記》謂:“舊為三靈侯祠,《通志》稱:‘周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也。宋真宗東封泰山,見三神人于天門,因加封建祀。’后改置于鳳凰山,圮。遂移鳳凰山之關帝廟于此。”現在,南天門關帝廟已于1965年改建為“未了軒”,而《重修泰山南天門關帝廟碑》就成了南天門關帝廟歷史的惟一實物證據。
“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其中不變的是文化的綿延,不變的是遍天下的泰山“因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