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祭奠花圈(1對)
王太公某某墓志
公元兩千零一十四年元月二十二日,王太公蘭青歷盡九十一年人間歲月,撒手仙逝。
王公臨漳縣野郭村人,生于國運艱難之公元二十三年,六歲傷父,依母為生,家業凋零,靠薄田幾畝及為人傭工維持生計。
三九年日寇侵入臨漳,王公出于民族大義,攜刀入共產黨臨漳縣游擊大隊,與日偽周旋搏殺,屢經險難不死。
抗戰勝利后回鄉繼續務農,當時,國運艱難年谷不豐,王家兒女眾多且年幼,家境格外艱困,其間辛酸在在皆是。后來王公到邯鋼為國家工業建設效力,每遇周日把自己七天省下的微薄口糧從邯鄲帶回野郭,孝養母親恩養兒女,步行八十里路程,難忍饑餓,就到路旁撿拾別人收獲后剩在野地里的干白菜葉子吃,然后喝一口隨聲攜帶的燒酒,為此曾落下胃病根。自苦如此,不忍割舍一子一女,可憐天下父愛,確乎人間至情。多少年來,每當提起“干菜就酒”之事,無不感泣。
之后,幾經輾轉,務農經商不歇肩,拉扯七個兒女。在六七十年代,普通人家糊口尚且不易,竟能讓兒女個個受到中等或高等教育,王公培育子女著實下了一番苦心。
人能苦心,皇天斷不負苦心,在其盛德感召之下,兒女皆奮發,或政或商各有所成,且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家和樂。至此,王氏家聲振揚成當地望族。
公居鄉間,常幫人籌劃料理婚喪嫁娶,調解鄰里糾紛,皆秉持公正孝義,得上下欽服。把自己早年開飯店的秘方絕技無償提供給人,并做現場指導,親鄰多沾其澤。
王公生于大年初一,每年此日,賓朋來拜年并賀壽,門前停車黑壓壓一片。王公以子女眾多且個個才俊而為人艷羨。公晚年性格銷剛為柔,平時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大半生苦累換得晚年安適,也是天道對積德之酬報。
子女們竭盡孝心,為公提供了優渥的生活條件,晨昏有人床前侍奉,但有生必有死,二零一四年元月,王公終于病倒,百計難救,面對滿堂兒孫,神情平靜、滿足、坦然。國難當頭時,拋家舍業,急國家民族之難;家運艱困時,克勤克儉,薄己厚親;家大業大門庭興盛時,護親顧鄰,行慶施惠,立身清正,名節無污。對得起民族,對得起先祖,對得起兒孫。生得榮尊孝養,死得敬饗哀思,王公今生無虧無愧。
今立此碑,敘公一生大節,為后世垂范,讓后輩知先祖之厚德乃其榮業之基,走康莊道不忘先祖披荊斬棘之艱辛,不變更祖德,使家風不墜,世澤綿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