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公歷四月五日,基本上都是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在天文學(xué)上的意義大概意味著太陽的直射點在北半球赤道附近,這是自然科學(xué)家關(guān)心的事。
在中國,更多的人對清明節(jié)的了解在于首先它是祭掃先人墓地的日子。
中國人非常重視掃墓,源于中國幾千年來宗法制社會“長幼尊卑”和“法先王”的禮制傳統(tǒng)。死去的人代表著過去,代表著前代人的文治武功,也代表著祖先,代表著正宗的傳統(tǒng)。中國人通過掃墓強調(diào)著前輩文化的傳承。每到清明,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無論現(xiàn)在的身份是高官顯貴億萬富翁還是赤足農(nóng)夫,都會千方百計回到故里,走上逝者長眠的山崗,送上自己的紀念。這個時候中國的山野上,不僅僅是草長鶯飛的自然景觀,還點綴著縷縷香煙,回響著噼啪的鞭炮,花香中夾雜著硝煙的氣息。依我看,中國文化之所以在當代成為了數(shù)個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從中國人如此重視清明掃墓的風俗中可見其原因。
掃墓的風俗全國都有,各地不一樣。在我們湖南郴州,大致是這樣的:首先,掃墓分為大掃(郴州嘉禾、臨武幾縣俗稱“掛大清”)和小掃(“掛小清”)。大掃的參加者是本家族一大家族的成員,往往包含有自最尊輩的死者以下四代以上的后代;祭掃的對象就是這些人的共同祖先。小掃則是三代以內(nèi)的家庭成員,祭掃的是自己家的長輩先人。小掃由自家共同組織,大掃就要本族內(nèi)各家庭輪流負責,負責的內(nèi)容包括組織掃墓的時間、路線、祭品等具體事宜和一頓豐盛的“清明飯”。
其次是掃墓的路線,一般要按照輩份上的先尊后卑、地理位置上的先遠后近綜合計劃。
掃墓的程序是這樣的:先是準備祭品。祭品有線香,紅燭,鞭炮和紙錢.線香的作用是薰香,驅(qū)走穢氣,紅燭的作用本來是照明,但是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在白天的祭祀等民俗場合使用,它已經(jīng)純粹是儀式性的了。
鞭炮的作用是喚醒長眠中的老人和驅(qū)趕邪魔。紙錢就是“冥幣”,是為老人在陰間使用而設(shè)計的。紙錢在老人的墓前燒掉,就算是把錢送到老人手上了。紙錢在郴州叫做“錢紙”,與北方圓形的紙錢不同,我們家鄉(xiāng)傳統(tǒng)紙錢的形狀是方的,長寬約三寸(一分米見方)的草紙,上面用半圓形的鑿子打出花紋。現(xiàn)在祭祀品商店賣的紙錢設(shè)計得就像真錢似的,不但有面值,還有閻王的頭像和“冥國銀行”的字樣。每到一個墓前,先是燃上一掛鞭炮以喚醒老人、驅(qū)趕邪魔,然后在墓碑兩旁各插上三支點燃的線香和一支紅燭,燒上一些紙錢,在墓碑的正前方擺上供品。供品一般是一只煮熟的公雞,幾個時鮮的水果。供品前面再擺上三個酒杯,分別斟滿酒。在斟酒的時候要說話,呼喚老人,告訴老人是他(她)的什么親屬來祭奠他(她)了,請老人喝酒,吃菜,收紙錢。在此同時,如果旁邊還有別人家的墳?zāi)梗瑧?yīng)該在別人家的墳?zāi)骨耙颤c上幾支香,斟上一杯酒,請旁邊的老人一起享用祭品。
敬完酒,就按照長幼尊卑順序依次在墓前跪下,或者由長者領(lǐng)著全體跪下,叩首三次,起立,再燃鞭炮,以示禮畢。
禮畢以后,青壯年、兒童就要給墳?zāi)惯M行清潔、修繕。擦干凈墓碑,鏟除墳?zāi)股系碾s草,填堵墳?zāi)股系纳呤蠖囱ā?
清明掃墓,除了是文化上、禮節(jié)上的傳統(tǒng)外,也還有實際作用。清明時節(jié),正值春分前后,大地解凍,萬物復(fù)蘇。農(nóng)業(yè)時代的人們冬天很少出門。春天來了,萬木蕭疏變成了鶯歌燕舞,美麗的藍天綠地吸引著人們,人們要到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活動開身體,準備春耕了。再者,正因為春天來了,蟄伏的動物要出洞了,山上老人靈魂的居所恐被雜草淹沒,恐被蛇鼠破壞,于是掃墓也是對墓園的一次修葺。
現(xiàn)在很多人掃墓的動機已經(jīng)不是那么單純了。他們抱著“祖宗保佑我升官發(fā)財”的希望,本著一種賄賂心理,為了這種迷信的目的去掃墓。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現(xiàn)代化”的祭品,如紙糊的高樓大廈、電視機冰箱小轎車,甚至還有紙糊的“小姐”!這簡直就是對自己先人的侮辱。這些人以為,就象陽世間一樣,給有權(quán)有勢者送上貴重奢侈的禮品,這些權(quán)勢者就會給自己好處,哪怕是不正當?shù)模?br />
孔子曾說:“祭如在”。說明孔夫子對于祭祀祖先的態(tài)度也是嚴肅而不迷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