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與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清明節不僅有極富特色的節日習俗,更有其厚重的文化內涵,其核心內容就是感恩,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祖先感恩,這是其主要內容。人們認識到,今天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是祖先留下來的,不能忘本,所以要緬懷祖先的恩德,祈求生活平安幸福。二是對大自然感恩,在春回大地的日子里,感念大自然生養萬物的德澤,感受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祈求風調雨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與其他節氣或節日不一樣。清明節的習俗,全國各地千差萬別,各有特色,但是主要內容不外乎掃墓和踏青兩項。據說清明習俗來源于寒食節和上巳節。在古代,寒食節后重生新火是一種辭舊迎新的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征著新希望、新循環的開始,后來“感恩”色彩逐漸濃厚。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后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后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系。唐玄宗時曾以政令的形式規定寒食節掃墓。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節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承襲下來。“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宋代詩人王禹偁寫的《清明》一詩,就說明宋時還有清明日重生新火的習俗,而這一習俗本屬于寒食節的。現代有的地方尚有寒食節修墓壘墳的習俗,但寒食節不再作為一個民俗節日被重視。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節,上巳節退出節日系列。踏青本是上巳節的習俗,古時又叫探春、尋春等,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親近自然,有助于吸納大自然陽和之氣,驅散積郁的寒氣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除了掃墓和踏青,民間清明節還有蕩秋千、蹴鞠、植樹、放風箏等習俗,有的地方有清明插柳的習俗,與一般的植樹不同。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楊柳為春季應時嘉木,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在有些地方,清明節不僅插柳,還要戴柳。民國時期,插柳日曾一度成為“植樹節”。
人們以清明節為載體,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推崇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系起來,承載了中國人知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類似于西方的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的基石,教育一代又一代人認識古人與今人之間的傳承淵源,強化倫理觀念,建立和諧的代際關系,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也正因為清明節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化意義,XX年被國務院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
據有關專家介紹,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明節出現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春游休閑開始進入清明節的范疇。許多地方掃墓不限于清明節這一天,而是“清明節前十天”都可掃墓,有的地方清明掃墓的時間跨度更長,這種時間規定上的寬泛也為清明節與旅游娛樂結合提供了便利。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