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悼詞怎么寫?追悼詞,自己人生的一個縮影,請看下面的給自己的悼詞吧!
給自己的悼詞【1】
親愛的夜空,您走了,我們知道,您離開我們去找尋天堂的幸福了,我們帶著一顆平靜的心來給您送行。
走上這條幸福的天堂路,一路會有孤獨。
愿戶外的清流能夠洗滌您遠行的疲憊。
當黎明來臨的時候,我們虔誠祝福,我們甚至會深深嫉妒,您靜靜地在上界散步,你的眼神是那么的安詳,有您的關懷注視,為您送行的生者也許會感到欣慰。
親愛的夜空,您的一生很不順利,幼年時,趕上國家三年經濟困難的“瓜菜代”時期,當姨母去托兒所看你時,看到你正在伙房門口拾撿垃圾吃,竟是那么津津有味,眼前的一幕使得姨母淚奔...........考慮到你父母工作原因,不能親自帶孩子,自此,開始了在姨母家寄居的生活,直到十幾歲;姨母,算是你的第二個娘。
值得報孝一生;公元2015年12月15日下午4時許,姨母走完85歲人生旅途,她平靜的走了,至此,對于我最為重要的四個老人都走了,我完成了此生做兒子的全部責任。
現在回憶起來,甚是遺憾,他們給了我太多,我回報甚少,欲哭無淚,祈福親愛的姨母以及另外三位老人一路走好,也祈求四位老人家在天堂里可以原諒我的一切過錯............
夜空,你目前已經57歲,幾近暮年,您用并不堅實的身軀,勉強將自己的人生苦苦支撐了幾十年,腳踏坎坎坷坷,為親人,為朋友,為自己愛的人,您以巨大的包容、寬容,始終不渝的奉獻了自己的一顆真實的心,直到臨終還給我們留下了深情難忘的目光和發自肺腑的叮嚀……祝福愛你的人,恨你的人。
親愛的夜空,我們本不想在這太平盛世回憶那些不堪回首的歲月,但是我們不能不說——生活一直對您很不公平!
您走了,但是,我們的心還在一起,永遠在一起!當我們回憶那些幸福時光的時候,相信您也會含笑于九泉……
其實,我們都清楚,你并不想死去,我們對生命的追求始終如一,我們也知道,不揮鞭子你也是實實在在拉車的驢。
面對世事的不公,你永遠不懂得掙扎和抗衡。
所以你的離去,與你與我們來說,也是件好事。
你解脫了,你的靈魂以閑云野鶴的狀態,漂浮在天地間那個溫馨的夜空里,那是你的夢想的歸宿,因為在那里,你的靈魂可以永遠與流星做伴。
親愛的夜空,你生前為身邊的人或多或少,做過一些事情,有些事情做的還不錯,有些做得不好,甚至傷害過一些人。
好也罷,壞也罷,我們都知道你是個實在人,不算壞人。
你在天堂可以追憶幾十年自己曾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遇見過的人,你企圖用最客觀的方式去描述這一切,可是在種種悲傷煩惱憂愁的驅使下,你會情愿唯心。
其實有的時候持一種唯心主義的態度,往往能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但是熟悉你的,應該都明白,你并不是習慣唯心的人,只是想逃避一些客觀的事物,逃避它們帶來的困苦和憂傷。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多想把形貌分散懸浮在天際,看云淡天高,看世事變幻無常。
曾幾何時我向往著心靈歸隱山林的狀態,盡管身在喧囂塵世卻能得一方明靜。
總以為內心會一如往昔單純得猶如清水一潭,永遠只在流嵐縈繞中靜謐地圈起陣陣漣漪,可是怎會料到人心如鏡如水,雖是四大皆空,卻映照出世間萬物,然而人心又非鏡非水,不能像鏡和水一樣抹去所有斑點影像之后毫無瑕疵,于是人的心開始印上了痕跡,再也擦不掉抹不去。
我們清楚,你仍然想活下去,你與常人一樣曾經追求過美好的人生,只是幾十年一路荊棘坎坷與顛簸,讓你的頭腦逐漸清醒起來,這個世界是否原來就是水中月、鏡中花。
在錢鐘書的《談藝錄》里說過是先有鏡才有花,那么鏡是什么水又是什么?如果鏡和水都是人的心,那么世界不就是存在于人們心中的嗎?這樣說來,也許人心原本也是空的,心上的痕跡也是我們自己隨意點染設色以后所留下的。
假如真是這樣,我所喪失的大概并不是自主權,我只是失去了想象的能力,或者我僅僅是乏于想象,直到夢醒花凋,方悉前程過往。
你的離去,讓熟悉你的一些人傷感一陣子,也可能有人會有開心的感覺,不管怎么樣,你人走了,不要介意世人怎么評說,安安心心的去吧。
你的后事辦的很順利,大家為你選的骨灰盒66元,雖然價值不大,但是很漂亮。
骨灰盒鐫刻一顆很漂亮的流星圖案。
沉浮于小林間的靈魂,沒有悲哀沒有憂傷,只是在心里找到了冥冥中的輪回。
親愛的夜空,靜靜地垂下您辛勤的雙手吧,靜靜地平息您焦慮的神經吧,靜靜地.....靜靜地......
永遠安息吧!
給自己的悼詞【2】
清明節是一個面對死亡的節日。
當我們在掃墓、祭奠時,要面對跟我們有親密關系的逝者,我們與逝者之間之所以不能再次對話,是因為彼此之隔著死亡。
死亡是每個人最終的歸宿,它是我們人生的終點。
從出生到死亡,是完整的一生,因此,死亡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說我們無法規劃出生,我們應該能夠規劃死亡。
規劃死亡并不是說選擇跳樓還是跳江,而是說,在“人固有一死”的前提下,可以讓自己以什么方式來面對死亡,比如說生前就可以規劃好,需不需要捐獻遺體;需不需要開追悼會;個人的財產如何分配給子女;骨灰是撒到江里還是埋在地下;要不要以給自己寫一個悼詞……等等。
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來者負責,讓自己死得不那么凌亂,做到善始善終,甚至給死亡一點美感。
需不需要捐獻遺體;需不需要開追悼會;個人的財產如何分配給子女;骨灰是撒到江里還是埋在地下……等等,很多人都能在遺囑中交待,唯獨悼詞這事似乎很少有人主動給自己寫。
我記得前些年,著名書法大師啟功生前在66歲時,給自己撰寫過《墓志銘》,也是生前就給自己下結論,一時傳為美談:
“中學生,副教授。
博不精,專不透。
名雖揚,實不夠。
高不成,低不就。
癱趨左,派曾右。
面微圓,皮欠厚。
妻已亡,并無后。
喪猶新,病照舊。
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
計平生,謚曰陋。
身與名,一齊臭。
”
但自己給自己寫悼詞的畢竟少見。
我們不習慣自己給自己寫悼詞,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受孔子影響,開口“未知生,焉知死?”避談人生終極。
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卻說“未知死,焉知生?”喜歡追尋生命終極意義,并以此為世俗生活找到價值和出路。
所以,中國人不談或是懼談死后的問題,在民間甚至視為不祥之言。
只是,向死而生,無可逃避,我們應該有勇氣跳出忌諱,提前為自己備上一份嚴肅的生命禮物。
沒有什么比直面生死更深刻,給自己寫一份悼詞,就是一次人生省思、哲學之旅。
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弄明白這個問題,人生的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就算不能參透悟道,甚至不需要找到任何答案,也能讓自己非常真實地面對心靈,給自己片刻的寧靜。
在這個焦慮郁悶,匆忙得連回頭看一看的時間都沒有的時代,不失為一次難得的洗禮。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人將悼詞視為對一個人一生的評價,而這種評價往往不是由自己來做,似乎也不好意思自己來做,非常謙虛,而是人死之后,由后人、尤其是由“權威機構”來評價,叫“蓋棺定價”。
因此,即便帝王,也很少有生前給自己寫一個悼詞,或是對自己一生進行評價的,也要由后人來評價,給個或好或壞的“謚號”。
謚號雖然簡單,卻是對帝王的終極評價。
問題是,倘若悼詞的作用是評價,那么,每個人都有權評價自己,而不是只任由人他評說,很多時候,別人對自己的了解不如自己了解自己。
自己評價自己只能在生前做。
人生看似漫長幾十年,可是如果放在歷史的長河里,則似白駒過隙,幾十年時間可以濃縮成一天。
如果明天就要離去,今天給自己寫一份悼詞,回顧我這一輩子做了什么,有什么功過得失,如何身轉騰挪,經歷了怎么的榮光與苦難……在臨行前總結反思一下,縱是有點自憐自愛,不能完全客觀,也應該會或多或少“人之將逝,其言也善”吧。
而且這種評價也是別人了解自己的一個窗口。
一般而言,悼詞是他人操作,第三人稱,內容大講其業績,大頌其功勞,很少講逝者的劣跡與污點。
這樣的悼詞太多溢美之詞,反而不真實。
尤其是現在一些悼詞都是逝者單位的人捉刀,作者無非拼湊一篇毫無個性的“套瓷”,就是請了名家來寫,也難免因不了解情況而走調。
作家毛志成講,他曾經“有償”為一個領導寫悼詞,秘書送來一大摞材料,他一讀,以為死者生前德績、政績都感人至深,答應了,可是葬禮上人們的哭聲一片與葬禮結束后人們的一派歡騰,讓他懷疑那份悼詞的內容是否真實、評價是否公正。
其實,只有真正懂得逝者的人,且思想文筆俱佳者,才能寫出情真意切、悲天憫人的悼詞,比如雨果寫的《巴爾扎克葬詞》,恩格斯寫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都是經典的悼詞,也是經典的思想文學作品,這樣的作品可遇不可求。
對于年輕人,寫一份悼詞并不能代表最終的結論,人生之路還長,人生觀、世界觀還在不斷演進,變數太多,一個英雄后來可能變成一個狗熊。
但不論如何,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意義,階段性的人生悼詞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蓋棺定論”與其說是一種評價,不如說是一種自我要求,是對今后道路的指明,人生航向的校正。
又或者說,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寫一篇像樣的悼詞,以期獲得應有的贊揚。
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主體,每個人的悼詞的集合就是時代完整的映象。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的自傳,就像是一份個人的“悼詞”,人們喜歡閱讀自傳,除了從個人的奮斗歷程中吸取有益的人生方法和精神力量,更可以從中管窺時代社會之一斑。
而且越是私人化的歷史,往往越接近真實的歷史,說實話,我很期待這樣的歷史記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