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唁也稱“吊孝”(土語),是對死者悼念的一種重要形式。親族、鄰里結伴而來,一般同輩鞠躬四次,晚輩跪拜四次,然后哭靈。孝子們要在靈旁跪叩陪祭,女兒、兒媳往往嚎哭且哭中有詞,節(jié)奏分明。最后,要屈右膝跪拜來吊唁者,謂之“謝孝”。舊時,富商或官僚之家理喪,要聘請大商號經(jīng)理及有治喪經(jīng)驗的全可人,為其主辦喪事。下設帳房,聘請會計,負責整個治喪的收支,包括收受紙盤、金錢、帳子、挽聯(lián)、誄詞、挽詩、匾額等奠禮。?吊孝中最隆重、最有特色的要屬出殯前一天的開吊儀式。開吊前,要聘請陰陽生測算出開吊時辰,然后由茶房與主家共同商量發(fā)放帖子的數(shù)量。這種帖子俗稱“大帖”,寬2.3尺,長1.5~1.6尺,字型為扁宋字豎寫,灰紙黑字,內容與銘旌類似,只是大帖一定要寫明開吊時間和出殯時間。一般親朋友好要據(jù)此在開吊前來死者家送禮。其禮多為藍色絲綢,并綴一白紙黑字條幅或帳光子(是專門店鋪印好的,只須填喪主及送帳人姓名即可),上寫“××千古”、“××安息”、“一拜永別”、“駕赴瑤池”等套語。開吊前茶房要裝點靈棚,將親友所贈帳子逐一排列懸掛。在老天津衛(wèi),看這家闊不闊,地位勢力如何,靈棚懸掛的帳子是一個典型標志。另外,還有一個標志,即“晾杠”。晾杠是將租賃來的棺轎和儀仗執(zhí)事在出殯前一天擺放在宅院門口,供親朋鄰里檢閱。人們認為“晾杠”還有去除邪穢的意義。? 轎帷和儀仗執(zhí)事有藍色、綠色、紅色之分。大部分都使用綠色,也有綠色多為男用;紅色則必須是80歲以上老人才用,俗稱“老喜喪”,逢此,連棺罩和大杠也都是紅色,女眷要戴紅喜字絨花,家中還要吃喜面,至今還能看到這種遺風。此外,富有之家還講究出殯使用新轎帷,稱“頭水貨”。開吊儀式由陰陽生主持,包括“大祭”、“點主”、“移棺行路”等內容。“大祭”是在中午舉行,家人要向死者影像告別,焚燒紙錢,嚎陶大哭。若有客人來吊,孝子們必須陪跪、陪祭,幾乎一天不能站立。當來客吊畢退出時,孝子必須叩頭致謝,俗稱“謝孝”。?“點主”是在下午4點左右進行。老天津衛(wèi)講究“文官點主、武官祭門”。文官點主,即請一位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或名人來為死者靈牌兒,即本主牌“××之靈(或‘神’)王(墨筆)”的“王”字上用朱砂筆點上一點。之所以要請文官來給死者靈牌兒“點主”,是因為孝子們認為文官的顯赫身份能為死者帶來福運,使其在陰間受到尊重。因此,點主的形式不僅為了炫耀,也帶有祈福的心理色彩。死者家屬對點主的文官格外尊重,不能有一絲怠慢,一般都是屆時派專人用車接送,最后還要派專人送去一桌酒席以表感激之情。在開吊的一整天時間里,吹鼓手要根據(jù)陰陽生的示意,按時吹奏。僧、道早、午、晚3次誦經(jīng)超度。每有親友來憑吊,僧、道即以敲木魚兒、磬通報孝子,來一撥人敲一次。另外,須有酒席處派專人為來客安排宴席,從早到晚不間斷。由于是開放式的宴席,隨來隨吃,其中自然少不了吃白飯的人。?“移棺行路”,是開吊的最后一項儀式。移棺,由陰陽生擇定時辰,屆時將棺木稍微挪動一下,以此證明死者已走上赴陰間的路了。家人要再次為其送路,并行三叩五拜禮,僧、道誦經(jīng)吹奏,焚燒紙錢。送路這種祭奠形式,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形式較簡單,時間上有所變化。一般是在尸體火化前一天晚上12點以前,家人一同到街頭十字路口處焚燒紙錢及各種扎彩,痛哭一場,然后繞路返回,不得走回頭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