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憶父親二、三事
|
發(fā)布人:花圈網(wǎng) 發(fā)布于: 2020/3/16
|
|
在1961年的春天到來的時候,父親倒下了,倒在了三年災(zāi)害行將結(jié)束的門檻里。享年僅53歲。現(xiàn)在是2013年的清明時節(jié),時間又過去了53年。在這53年中,父親的音容笑貌時時出現(xiàn)在我的腦際,還經(jīng)常相會在夢里。但是,父親到底說過一些什么話?他笑過嗎?是怎么笑的?哭過嗎?父親的哭是個什么狀態(tài)?和人急過嗎?吵過嗎?是什么事情使他要和人急、要和人吵?他怕過嗎?恐懼過嗎?等等等等,隨著時光的流逝,雖然父親的具體形象是越來越模糊、淡漠了,但有這么幾件使父親情感外露的小事,回憶起來還那樣的清晰,好像就發(fā)生在昨天。—— 父親的笑現(xiàn)在我開動腦海中的搜索機(jī)器廣泛搜索也好像搜索不出一件能夠使父親開懷大笑的事情來。就連1954年他培育的再生稻獲得高產(chǎn)駐村同志把他的事跡寫在了涪陵群眾報上點名道姓地表揚(yáng)他這樣的好事他都沒有笑一笑反而指責(zé)人家是多事。 父親的笑我能夠記起來的有: 當(dāng)他把家中燒柴禾的灶改成了燒煤炭的灶在反復(fù)改動爐膛空間的大小爐橋的角度以及摻和在煤炭中稀泥的比例后終于看見了呼呼著響的藍(lán)色火苗時,他笑了!但這笑,也只是從他眼角的微微變化可以能夠使人感覺到。這大約是1955年的事情。 當(dāng)才4、5歲的我在晚飯的飯桌上把白天聽來的“莽子女婿巧媳婦”的葷龍門陣一字不漏地重述出來惹得大人們哈哈大笑的時候,他也笑了。但是他當(dāng)時是舉起一只手作出要打我的姿勢并且嘴里吵我“你個鬼娃子去哪里聽的這些孬龍門陣”!在嚴(yán)肅的罵聲中,可以感覺得到他其實也笑了。這應(yīng)該是在1949年前后。 父親他特別開心的笑當(dāng)屬一次他帶我和祖母下飯館吃飯。這大約是在1951或者1952年,反正是我剛開始讀書后不久。那是在涪陵百勝百家場的一個趕場天的早晨。每逢2、5、8的趕場天,父親都要去那場上買推粉條的原料豌豆和胡豆。 先說說這百家場,那是沿著南低北高的小山坡而建的小場鎮(zhèn),從現(xiàn)在還能夠看得見的一些建筑基礎(chǔ)和格局看,應(yīng)該是始建于明末清初。這百家場兩旁街沿中間的路2米來寬,全是石條子鋪成中間略高的魚鰍背形狀,隨著山坡時而拾級而上,時而平展延伸。南端的下場口和北端的上場口都是一段天井狀的街道。下場口這天井形狀的街是豬肉市場,這段街的名字已經(jīng)想不起了。上場口的天井街叫“母豬灶”,面館飯館酒館多在這里。下場口肉市的天井街往上十多級臺階后是一拱門,門內(nèi)有一大壩,大壩的東側(cè)是一戲臺,西側(cè)是看臺,南北兩邊是樓廂看臺,此建筑的格局明顯地表明,它的功能是演戲和集會的場所。趕場天這大壩就成了糧食市場。這大壩的北面又經(jīng)十多級階梯后又有一拱門,進(jìn)入上面的街道。(圖一)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只是一些斷壁殘垣了。上場口的“母豬灶”天井街往北又是十多級臺階后就是文廟,就是祭孔的地方。在我最早的記憶中就早已是斷壁殘垣!現(xiàn)在能夠完整地回憶起百家場舊貌的人,恐怕真的是不多了。父親帶我和祖母去飯館里吃飯的地點,就是在百家場上場口那叫做“母豬灶”的地方,即圖3那照片中街中間路的盡頭再下兩三級階梯后便是。去吃飯的那個飯館,就是下階梯后的左邊第一家。記得那個時候飯館的飯的形象很是特別,白米飯尖尖的堆在碗上面,高出碗去很高的距離,因此人們就把飯館的飯稱之為“冒二頭”。平時聽人說“走,吃‘冒二頭’去!”就是去下館子。這頓飯的菜好像有3、4個,但我只記得瘦肉絲,那瘦肉絲,很白很白的。從那以后的60來年里,只要我一吃到或者看到瘦肉絲,就立刻想起那一次吃的瘦肉絲來。好像還有一個菜是豬肝湯。那飯桌是方桌,北面的一方靠墻,我坐在西邊,祖母坐在南邊,父親就坐在進(jìn)門來的那一方。現(xiàn)在想來,當(dāng)時是隨便亂坐的,在那禮儀氛圍還很濃厚的年代同時父親又是那么敬重老人的人,有他的母親在場,沒有任何理由把我這個年齡輩分都小的小娃娃弄到上席去坐起。這頓飯可能就是父親聽祖母說起過想吃點豬肝湯想吃點瘦肉絲之類的話而那天祖母要比較早的趕路去遠(yuǎn)處的親戚家我也好吃了飯就去上學(xué)而作出的安排。本來那個時候我家的生活條件在當(dāng)?shù)厮闶亲詈玫模且惨彀朐虏拍軌虺陨弦淮稳猓同F(xiàn)在簡直無法比。在我的記憶中這頓飯父親根本就沒有吃,他坐在那里含著一根半尺長的煙干一邊抽著煙一邊笑瞇瞇地看著我們吃飯,感覺到我們吃得越有味他心里頭就越高興。還記得他叫我飯不要吃撒了。在家里每頓飯都是要求我們碗里要一顆不剩,掉桌子上的飯要一顆顆檢起吃了,說浪費(fèi)了糧食天老爺會不高興要打雷的。我們吃的過程中祖母幾次喊父親也來吃,父親只微微一笑,叫我們先吃到起,他要把煙抽完了才吃。他接連抽了兩支煙,那煙是他自己裹成的葉子煙,每支有兩寸來長,一指拇粗。那煙桿上吊有一個牛皮做成的長方形的煙盒,有空時裹成的葉子煙就整齊地放在那里面。抽的時候就取出一支來裝在煙桿末端的銅煙鍋上點燃便抽。在我們將放碗的時候父親煙也抽完了,他要了一碗酒,就著豆腐干喝。我們吃完了祖母就繼續(xù)趕路走親戚,我就去學(xué)校讀書。我讀的學(xué)校是百勝完小,是在百家場最高處的文廟的東面另一個山頭上的武廟。我和祖母吃剩下的那些湯湯水水,就作為了父親煙酒后的早餐。父親的哭我敢說所有的家人、親戚和其它任何人都沒有看見父親哭過,他唯一的一次哭被我看到了,而且是傷傷心心地嚎啕大哭!那是在1954年,在涪陵五中讀書的大哥在學(xué)校報名應(yīng)征入伍了。新兵營駐扎在長江南岸烏江邊當(dāng)時的涪陵師范,另外還有一個新兵營是在秋月門。可能是地方和部隊在交接手續(xù)上出現(xiàn)了一點差錯,更或可能是兩個部隊對這十幾個學(xué)生兵進(jìn)行了一番明爭暗奪,一個部隊搶到了這些學(xué)生兵的檔案材料,另一個部隊搶先得到了他們本人。反正是和大哥一樣的從學(xué)校征來的十來個學(xué)生兵人被帶到了烏江邊的新兵營,名單卻在秋月門的新兵營。每餐開飯的時候這十來個人就在那里站一排,等其它人吃完了以后他們才吃。我和父親一同在新兵營去看了大哥后回來,在路上在船上父親一句話也不曾說,到家以后馬上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在“阿阿”的哭聲中斷斷續(xù)續(xù)地述說,那意思是兒子在部隊去好受苦啊,每頓飯都要等別人吃了過后才吃得成啊!當(dāng)時只有我一個人在場,所以這場面只我一個人看見。父親的急父親一生對人是相當(dāng)和藹可親的,可以說是沒有和人爭吵過。有這么一次像是在爭吵,而且很是激烈:當(dāng)時我們家喂有一條小牯牛,小牯牛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騸掉,也有叫“去性”的。這天叫了“割牛匠”來家里了,當(dāng)時是打谷季節(jié),幾乎全隊的勞動力都在打谷壩上,這打谷壩就在我們屋側(cè)邊。割牛匠在眾多壯勞力的幫助下,一下子就將牯牛四蹄躥攏放到在地,那割牛匠很麻利的將牛的陰囊劃破,左手握著牛睪右手拿著刀,在下刀之前問了一句:“留不留性啊?”父親回答:“要留,還要多留一點。”這時人群中有喊:“不留,不留!”父親回答;“要留!”那些人就喊:“不留!’一時間,“不留”“要留”兩個聲音不絕于耳,父親急得來拿起扁擔(dān)去追打那喊“不留”的人,那割牛匠拿刀的手停在空中,半天下不了刀。后來在父親的堅持下還是留了性,因為他畢竟是牛的主人。騸牯牛就是把牛的睪丸割去就是了嘛,留不留性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留性就是適當(dāng)?shù)乇A粢稽c睪丸組織,使它有一定的雄性激素,拉起犁頭來力量就大一些,但是同時性情就野一些,和它不熟悉或者說和它關(guān)系不好的人就很難駕馭。留了性牛干起活來就不吃力一些,不留性其它生人駕馭起來就順當(dāng)一些。從牛和人的關(guān)系看,牛還是所有者的私有物,其它人可以牽去使用,時間當(dāng)為1955年前后,在農(nóng)業(yè)合作化還沒有進(jìn)入高級社之前。在那以后的好長一段時間里,隊里的小青年把這作為玩笑的好料。一個人突然將另一人按倒在地,騎在他身上,左手抓住他的褲襠,右手高舉作拿刀狀,嘴里喊:“留性不?”旁邊的人一些喊留,一些喊不留。不管是留,還是不留,最后那當(dāng)割牛匠的人還是要作動刀的動作,那“牛”有時候還哎呦哎呦地叫幾聲作配合,惹得滿堂哈哈大笑。還有的時候那“割牛匠”作動刀動作以后,左手幾個指頭在空中動了動,作扔的狀態(tài),把那睪丸有幾個都表演得清清楚楚。人們都在那一片笑聲中滿足著。父親的怕父親在解放的前夕當(dāng)了三年的甲長,在評成分的時候開始評的是富裕中農(nóng),還有人想把我家往富農(nóng)上面靠。這真的是把父親嚇到起了。主要的是看斗地主的那個陣杖,并且會以為斗完地主斗富農(nóng),然后還要斗富裕中農(nóng)。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要輪到自己。 我家當(dāng)時在當(dāng)?shù)卮_實是算最富裕的,親戚和鄉(xiāng)鄰有困難的時候都給予過不少的幫助,這好像還成了評富裕中農(nóng)甚至富農(nóng)的標(biāo)志。后來因此在場上買肉的時候都是悄悄的,拿回來的路上都是躲躲藏藏的。特別是吃的時候還要隨時警惕著有沒有人來。看見遠(yuǎn)遠(yuǎn)的有人來了,就趕快把肉碗放進(jìn)桌子下面的抽屜里,人走了以后再繼續(xù)端出來吃。幼年的我又好吃又不懂事,不管人走沒走,就鬧著有吃“嘎嘎”,大人說沒有“嘎嘎”,我就說有“嘎嘎”,在抽屜里放起的,還又哭又鬧的要去打開抽屜。使得大人很為尷尬,不得不把肉端出來。 當(dāng)時斗地主是在地主況七老爺況成武的院子“段家院”里進(jìn)行的。這段家院是個“門”字形的大院,(圖4)把地主趕出去后兩邊的橫屋分給了貧雇農(nóng),中間正屋作了農(nóng)會的辦公室。三邊的房屋前面都有很寬的階沿。斗地主的時候主席臺就設(shè)在農(nóng)會辦公室前面的階沿,農(nóng)民門和還沒有斗的地主們都在中間的壩子上整整齊齊地坐著。四周有背步槍的武裝隊員游動著。訴苦伸冤開始,誰都可以上臺子上去訴說自己的冤情,說到是哪個壓迫他武裝隊員就把哪個押到臺子上去,掛上惡霸地主的牌子,戴上紙糊的高帽子,五花大綁地捆得結(jié)結(jié)實實,就由大家上臺進(jìn)行斗爭。在斗爭的過程中,主持人覺得罪惡材料差不多了,就問大家:“槍斃要不要得?”臺下的人一齊舉手說“要得!”于是,武裝隊員就給他插上死簽,押在壩子邊的坡地跪著,一聲搶響,就結(jié)束了他的生命。半天下來,那坡地上就橫七豎八的倒下了十多個。當(dāng)時5、6歲的我不知道為什么那么膽子大,臺上臺下到處亂竄,死人堆里用腳去擠那槍眼,沽沽地冒著血泡泡,一點都沒有害怕的感覺。 父親坐在人群中,一直低著頭,眼睛看著地,別人舉手他也舉手,別人吼“要得”他也吼“要得”,別人說“槍斃”他也說“槍斃”。應(yīng)該說來父親那個時候心里的壓力是相當(dāng)大的。 那斗地主的場面還有點說漏落了,就是主席臺以外兩邊的階沿上的場景。有兩三張桌子重起上面還有一根板凳,上面還站著一個人。有農(nóng)村常見的車谷子的風(fēng)車,武裝隊員使勁搖動那扇葉。風(fēng)口正對著一個人。這些站高板凳的,吹風(fēng)車的大都是地主的家屬們,因為認(rèn)為她們還有隱瞞的財物沒有交出來。大冷的冬天,只給她們穿一件衣服,還用冷水澆的水淋淋的。她們的身子抖得老高老高。還有被火麻塞進(jìn)褲襠,痛和癢使得她們呼天叫地。 地主家里凡是被認(rèn)為值錢的物品,都被沒收作為勝利果實分給了貧下中農(nóng),那些如花瓶、香爐等等擺設(shè),筆墨紙硯等物品,以及墻上的字畫,毫無用處又不值錢,就砸的砸燒的燒。打菩薩,撤廟宇,要把地主階級的精神支柱切底摧毀,一些雕刻在巖石上面的菩薩實在難打碎也被敲去了腦袋,成了一些無頭鬼立在那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出現(xiàn)的60年斷層,恐怕就從這時候開始了。
祭文【清明時節(jié)憶父親二、三事】-已被【永遠(yuǎn)懷念】收錄-作者:彭玉華 |
花圈店原創(chuàng)首發(fā):http://www.4001886789.net.cn/listzt-19215.html
手機(jī)版訪問:清明時節(jié)憶父親二、三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