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馮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講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舊志不懈,守誠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盡心盡力,我寫我說,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2、聶耳是我國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托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 3、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的精力,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后3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著:“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4、“37,22,35,R.I.P”是美國影星瑪麗蓮·夢露的墓志銘,許多人鬧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最終這個謎由夢露研究會揭開,這三個數字是夢露的胸圍、腰圍和臀圍的英寸數,縮寫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長眠。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愛美,她用數字將自己十分鐘愛的形體永久記錄了下來。 5、英國詩人雪萊的墓志銘是莎士比亞《暴風雪》中的詩句:“他并沒有消失什么,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 6、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墓志銘是他去世前夕寫的一首詩的最后十七個字:“對人生,對死亡,給予冷然之一瞥,騎士馳過。” 7、大文豪蕭伯納的墓志銘:“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 8、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銘:“恕我不起來了!” 9、對任何一位畫家的贊美,又有什么樣的語言,能勝過出現在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墓碑上的:“活著,大自然害怕他會勝過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會死亡。” 10、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墓志銘精煉:“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于此。他曾經生存、寫作、戀愛。” 11、伏爾泰,這位《哲學通信》和史詩《亨利五世》的作者,順理成章的在專門迎葬偉人的先賢祠里占了一“席”,并受到這樣的贊美:“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他拓展了人類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應當是自由的。” 12、古希臘“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銘出自哲學家柏拉圖之手:“美樂女神要尋找一所不朽的宮殿,終于在阿里斯托芬的靈府發現。” 13、古希臘大數學家刁藩都的墓志銘:“過路人,這里埋葬著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數字可以告訴你,他的一生有多長。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頰上長了細細的胡須。如此,又過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結了婚。婚后五年,他獲得了第一個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運給這個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輝燦爛的生命,只有他父親的一半。自從兒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結束了塵世的生涯。” 14、杰弗遜是和華盛頓、林肯齊名的美國三大偉人之一,美國的第三任總統。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寫的:“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亞大學之父。” 15、盧梭:“睡在這里的是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 16、馬克·吐溫:“他觀察著世態的變化,但講述的卻是人間的真理。” 17、貝多芬:“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 18、美國空軍頒發紫心勛章給麥洛維奇,表揚他在越戰中的英勇表現。后來他被發現是同性戀者,于是被解除軍職。其墓志銘為:“當我在軍隊時,他們因我殺害兩個人給我一枚勛章,卻因我愛一個人解除我的職務。” 19、普希金:“這兒安葬著普希金和他年輕的繆斯,愛情和懶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沒有做過什么善事,可在心靈上,卻實實在在是個好人。” 20、牛頓臨終前曾說:“我只不過是在大海邊撿貝殼的小孩”。然而,大異其趣的是,鐫刻20、在這位英國大科學家的墓碑上的,卻是:“死去的人們應該慶賀自己,因為人類產生了這樣偉大的裝飾品。”21、日本醫學家野口英世,曾長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國。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黃熱病病源,聲譽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眾議,毅然決定親自深入疫區,終于殉職。在紐約烏茲德倫墓地上的他的銅板墓碑上,刻的是:“生于日本豬苗代,死于非洲哥爾多克斯,獻身科學,為科學而生,為科學而死。” 22、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生前發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解釋,他的墓碑上只寫著他發現的公式“S=KlnΩ”。 23、英國大詩人莎士比亞對自己遺骸、“陰宅”的珍愛,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庫孚墓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語:“不論是誰騷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冀’將在他頭上降臨。”而莎士比亞的墓志銘,據說是他自己撰寫的:“看在耶穌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這黃土下的靈柩;讓我安息者將得到上帝祝福,遷我尸骨者將受亡靈詛咒。” 24、曾經“捕捉”天上雷電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的墓碑上刻的卻是:“印刷工富蘭克林”。他至死不忘,并引以為自豪的,正是他青少年時代擔任的印刷工。 25、有一個人,生前并不算名人,但死后,卻因墓志銘而成名。名不見經傳的“卑賤者”,美國人約翰·特里奧的墓碑,被他的相同國籍的作家納撤尼爾·霍桑在“陰暗潮濕的一隅”發現。作家在看了刻在碑上的“凄涼的詩句”后,哀痛地說:“要想用更精練或者更感人的語言,來描述這個使人寒心的不幸的生死與埋葬的故事,不是容易的事”:可憐地生活,可憐地死去,可憐地掩埋,沒有人哭泣。(蹊足梅子) 柳子厚墓志銘 作者:韓愈 子厚于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他的靈柩于十五年七月一日歸葬在萬年縣祖先墓旁。子厚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周六,才四歲;次子名周七,子厚死后出生。又有兩個女兒,都還在幼年。子厚所以能歸葬祖塋,全賴觀察使河東人裴行立出資相助。行立有節操氣概,信守諾言,和子厚結交為朋友,子厚對他也曾盡心盡力,誰知到頭來竟然全靠他出力料理。經手把子厚安葬在萬年縣墓地的,是他的姑舅表弟盧遵。遵,涿州人,生性謹慎,好學不倦。自從子厚被貶斥以來,遵一直跟他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從沒有離開過。送子厚歸葬以后,還將要妥善安排子厚的家事,這樣的人真可以說是一位有始有終的人了。 譯 文: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歸葬萬年先人墓側。子厚有子男二人,長日周六,始四歲;季日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歸葬也,費皆出觀察使河東裴君行立。行立有節概,重然諾,與子厚結交,子厚亦為之盡,競賴其力。葬子厚于萬年之墓者,舅弟盧遵。遵,涿人,性謹慎,學問不厭。自子厚之斥,遵從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將經紀其家,庶幾有始終者。 銘文:這里是子厚的墓室,既堅固又安寧,但愿一切有利于他的后嗣。 銘日: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