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之后,子孫后代,家門、親屬中的小字輩,都要為其戴孝。這戴孝是有考究的。孝布一般為一尺寬的白布。分內(nèi)孝、外孝。內(nèi)孝為家中晚輩人戴的孝,長度七尺二寸,為長孝。外孝為家門中的晚輩及親屬中的晚輩藏的孝,長度為五尺一寸。人們一看便知道內(nèi)外。
喪事的主家,一般要為家門中的晚輩人,每人預(yù)備一頭孝。家門中的人,在得到消息后,要到孝家進行焚香化紙條拜。無論是長輩、平輩、抑或低輩,孝家戴孝的人都有必要向家門人叩頭作揖,來人要還拱手禮。若是家門中的晚輩,知客司和主家就要為其發(fā)孝布,將孝布在香案上繞下,放在晚輩人頭上,領(lǐng)孝的人,就須立刻跪下,化紙焚香,然后將孝戴好,才能離開。
假若把誰的孝布忘了,那人是一定要“爭孝”的,這倒不是為了戔戔幾尺白布,而是為了“爭”這個“孝道”的“名分”。據(jù)說一勉縣些當?shù)厝送鲋,常常有“爭孝”的工作產(chǎn)生。所以,一些應(yīng)該戴孝的人,沒有在規(guī)則時刻趕回來,主家是有必要要給留下孝布的。假如這個人在亡人下葬之前還沒有趕到現(xiàn)場,主家就要把孝布的一端撕開一個小口,待日后交于那人。
舊時規(guī)矩,死者直系親屬中的戴孝者,孝要在頭上盤一百天的,不論春夏秋冬都是要戴在頭上的。在漢中的大巴山中,有些當?shù)囟烊藗冇冒撞甲雠磷永p頭御寒,但不是戴孝。這可能是傳統(tǒng)的戴孝習(xí)俗、功能的延伸與變異吧。
亡人下葬之前,一切的戴孝者,孝是要披在背面的,叫做拖孝。亡人下葬之后,孝就要盤在頭上,叫盤孝。之后的扶三、燒七、死生日、百日祭和三個周年祭,凡戴孝的人,都要盤孝參與祭祀活動。
除服之后的孝布,是不能隨意用的。孝布能夠用來做蒸籠內(nèi)的籠布,也能夠用來做枕頭、做被里子和上衣之類的。但絕對不能做下身的衣服,如褲子、褲頭和鞋襪之類,因為人們認為這是對亡人的大不敬。巴山有些當?shù),三周年除服時,要將孝布燒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