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祭文? 祭文是死亡祭祀的祭品之一。它是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性文章,是在人死后葬于靈前誦讀,或者是在死者周年發表的悼念文章,其內容相當于今日的悼詞,但格式及結構安排以及語言與今之悼詞有很大的區別。祭文的內容主要包括,何時、由誰來祭、祭誰;頌揚被祭者生前的優點和功德;最后為結束語。 祭文既是哀悼死者的文辭,所以在寫作時感情要真摯,要表達出悲哀沉痛的感情,讀起來委婉動人。過去的祭文,人們習慣以“維”字開頭,“維”是助詞,作發語詞用,無別的意思。其內容比較簡短,語言精練,以四言押韻者居多,結尾常用“尚饗”收尾,“尚饗”是希望亡靈采歆嘗祭品之意。新祭文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變化和發展,在內容上體現了積極的思想和時代精神,既有寄托對死者的哀思,又鼓勵生者化悲痛為力量。在形式上比較自由,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有用韻文寫的,也有用散文寫的,比較適合家祭之用。 古代祭文多以個人名義而寫,且大多用文言文,用典故較多,講究文辭華麗,并且格式嚴格,有些還有一些迷信色彩,今人應批判地學習。現在,一般不再用祭文。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時而寫出的誦讀文章。古時的祭文,范圍極度為廣泛,祭天、祭地、祭鬼、祭神、祭人、祭物,無所不包。我們所說的祭文,主要是指為祭奠死者而寫的誦讀文章,用它來表示對亡親故友的哀念之情。 祭文怎樣寫?(四個示例)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公之后代敢昭告于列祖列宗之尊靈曰:年華如駛倏又一春。追念先祖,報本情殷。緬懷祖德,既厚且深。逢茲盛世,舊典宜遵。謹具牲醴,佐以粢盛,祭告恭伸,尚饗。 清明祭祖文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子孫某某等敢昭告于列祖列宗之奠靈曰:昭光流易,已屆清明。桐花將放,柳絮將棉。追念光德,倍覺愴然。禮應報本,祭禮宜虔。謹具牲醴,列陳粗筵。恭申祭告,佐以短篇。尚饗。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某等謹以剛之儀,致祭于某公某某先生之靈曰:嗟呼,天之生人兮,厥賦維同;良之秉彝兮,獨厚我公,雍容足式兮,德望何崇。優游自適兮,倏爾潛蹤。悵望不見兮,杳杳音容。只雞斗酒兮;,儀愧不豐。冀公陟降兮,鑒我微衷。伏維尚饗。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某等謹以清酌庶羞,致祭于某母太夫人之靈曰:嗟呼!夫人之德,鐘郝流芳。夫人之譽,彤管休揚。早為人婦,相夫有光。及為人母,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內外皆康。持家以儉,巨細咸藏。豈期大數,遽夢黃梁。幽冥永隔,實為可傷。忝叨眷屬,聞訃彷徨。爰具牲醴,奠祭于堂。仰祈靈貺,是格是嘗。伏維尚饗。
祭文與悼詞有什么不同 祭文,祭祀或祭奠時對神對死者唱讀的文章。悼詞,亦作悼辭,舉行殯葬儀式時宣讀的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或文章。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產生的時代不同。祭文古已有之;悼詞脫胎于祭文,出現于近代。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末段寫道:“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边@是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的講演。文中指出了開追悼會的對象是已故的“做過一些有益工作的人”,也指出了開追悼會的意義“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同時還要求推廣追悼會這種形式“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無庸贅言,開追悼會、作悼詞是近代出現的。 范圍不同。祭文是祭奠時唱讀的文章,祭奠的對象既有死者又有神仙,其中祭奠神仙時唱讀祭文,不是葬禮的組成部分;而悼詞(悼辭)只為死者宣讀。如封建帝王舉行封禪大典時,唱讀祭文,就與悼念亡靈無關。(封祀,封巒,封岳,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王直《天水各界公祭伏羲文》“惟我羲皇,德配上蒼。戈獵綱罟,果黎庶之饑腸;婚喪嫁娶,興我禮儀之邦。河洛負圖,太極煌煌。文王演義,孔子發揚。歷百代而不衰,極后世以垂芳。渤渤浩浩,煙波蕩蕩。十億中華,頂天地之巨浪;后輩兒孫,伴宇宙之久長。” 對象不同。祭文形成的過程也是由祭神嬗變到祭人的過程,除了祭神外,祭文一般用于普通人(親人、朋友)的死亡;悼詞往往用于德高望重的、對革命有杰出貢獻的人。袁枚的《祭妹文》所祭奠的是自己的胞妹“三妹素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所祭奠的是自己的侄子“十二郎”;而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悼詞,祭奠的是杰出的革命導師馬克思,雨果《巴爾扎克葬辭》(葬詞即悼詞)祭奠的是19世紀法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場合不同。唱讀祭文,可以在墓地,可以在靈堂,亦可以是死者的“正寢”,可以在宗廟,可以在家祠,也可以在名山大川(如泰山、黃河)等,范圍極廣;宣讀悼詞,一般在公墓、死者單位、犧牲的地點、追悼會場等公眾場合。袁枚《祭妹文》的唱讀是在墓地;雨果《巴爾扎克葬辭》的宣讀是在巴黎郊外拉雪茲公墓面對前來送葬的法國公眾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題目明確說明了宣讀悼詞的地點,毛澤東的演講是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舉行的“張思德追悼會”上。 人稱不同。祭文一般用第一人稱;悼詞常用第三人稱。如,袁枚的《祭妹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皆用第一人稱寫成,并且較多地運用第二人稱代詞,與死者“面陳”,對死者直接抒情;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是第三人稱,如“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雨果《巴爾扎克葬辭》,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也都是運用第三人稱的。 表達不同。(一)祭文側重敘死者往事抒哀悼之情;悼詞除此之外還要闡述事理!都烂梦摹肥且黄惆l真情實感的祭文,本文敘述死者生平時從嬰兒情狀一直寫到氣絕病故,概括了袁機一生的主要經歷,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痛惜、哀傷、悔恨的真摯感情;《祭十二郎文》,作者通過記述一些家庭瑣事,表達對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之情。雨果《巴爾扎克葬辭》是一篇文藝性很強的散文體演說稿,它不同于一般葬詞的是,它不僅評說死者巴爾扎克,而且闡述了自己積極的生死觀。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代表全世界無產階級對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同時,對馬克思為人類所作的偉大貢獻作了崇高的評價和熱情的贊頌,并向全世界莊嚴地宣告:“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二)祭文無所不談,敘述瑣事;而悼詞選材不敘瑣事,特別是不涉及死者缺點!都烂梦摹分性诟攀鐾雒靡簧牟恍視r,指出了她之所以“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是由于幼年同作者一道“從先生授經”,“愛聽古人節義事”,因而以“一念之貞”造成終身悲劇的缺點。 表演不同。祭文是唱讀;悼詞是朗讀。祭文一般由作者“長歌”唱讀,這里的“唱”,實為“哭”、“哭訴”。祭文可由他人(施儀、主持人、宗教人士等)代讀,如《祭十二郎文》由韓愈的仆人建中代讀。悼詞是表情朗讀,可由他人代寫,但不可隨便由他人代讀,如當年總書記江澤民宣讀“鄧小平悼詞”時莊重、沉痛,當時總書記江澤民還頻頻拭淚,全國人民沉浸在無比哀痛之中。 另,悼詞只能在葬禮上宣讀,但祭文不僅舉行葬禮時要唱,而且是逢祭即唱;悼詞體現唯物主義,而祭文多帶唯心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