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碑舊時多建立與墳墓有一定距離的墓道前。外建碑亭或廳堂稱享堂,以避風雨日光的侵蝕,它興于漢,盛行于唐、宋、明、清。用于歌頌封建統治階級上層人物的,后來也有用于贊頌德高望重的僧人、道士或技藝超群的各類專家學者的。碑文較長而古板,后把刻在該類碑上的文字稱為神道碑,成為一種文體。東漢蔡邕、唐代韓愈是這類文章的大手筆。 歷史上帝王、將相、士子名流,誰不想被人歌功頌德、百代流芳呢?死后由親屬約請文人墨客撰寫碑文、墓志、墓銘,勒之金石,播之絲聲。但也有少數人反其道而行之,即死后陵冢墳墓前只立塊"無字碑"。歷史上有三位著名的人物墓碑是無字的。即東晉名士、軍事家謝安,唐代女皇武則天,宋代大奸臣秦檜。 謝安是淝水之戰東晉方面的總參謀、總指揮。曾以少勝多擊敗了聲稱"投鞭可以斷流"的后秦的符堅,鞏固了東晉的政權。功成后退居東山,人們認為他的功勞太大,不是一塊墓碑能記述得了的,所謂"豐功偉績不勝記也"。 武則天的無字碑說法各異。武則天稱帝前曾為自己創造一個新字作名字即武照,含兩眼望天有目空一切之意。她認為自己的功勞比天高大,一塊石碑難以包容,一字不記,也能與天齊,永垂青史。另種說法是,她認為自己當了幾十年皇帝,權大威嚴,誰也不敢批評她,故而死后立下無字墓碑,一片空白,讓后世評說其功過。還有種說法,她讀過很多書,儒家的清高、道家的無為、佛家的色空等思想對她都有影響。被稱為至圣先師的孔丘就宣稱"述而不作"。魏晉士子崇尚名節孤傲,唐代禮部尚書趙崇以"標質堂堂,不為文章",號為"無字碑",受到當時的士大夫的推崇。武則天也許會認為"無字碑"是一種清明高尚的象征。 秦檜的墓碑無字。是因為他力主降金,賣國求榮,并害死抗金名將岳飛父子等人,壞事做絕,他死后無人愿為他撰寫碑文。墓碑只有空白,當時人們議論,他的名字都是邪惡,給他刻碑,會弄臟工具,他的墓地被稱為"狗葬村",足見人民群眾的愛憎分明。 明十三陵中有七.陵無字碑。即長、獻、景、裕、茂、泰、康七個陵門前的無字碑,都是在嘉靖年前后六年建成。嘉靖皇帝一心想得道成仙,連朝政都不想料理,那有心思去找人撰寫碑文,以后的皇帝見祖宗碑上無字,一是不好冒然自己下筆,也不想找人撰寫,還要審閱,二是見怪不怪,少管閑事。七陵無字碑隨它去吧! (四)碑文(志銘)的影響 經過兩千年歷史的陶治,碑文(志銘)已形成一座特殊的文化寶庫。對后世諸多學科、社會風尚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古時的帝王、將相、豪紳富賈活著享盡人間富貴,死后還要繼續享受(盡管是不可能的)。在物質上(含生靈方面)君王死后,除了讓自己喜愛的大臣、武士、嬪妃殉葬外,還把大量的金玉珠寶也埋在墓中。秦皇殺"三良"(三個良臣)陪葬,國人以歌謠表示抗議,也是對三良獻上的挽歌或口傳墓銘。秦皇兵馬俑坑已列人世界奇跡,據測有待發掘的秦陵其他部分,將更會使全球驚嘆。秦陵的窮奢極侈,堪稱舉世無雙,而秦始皇卻未能像漢以后的統治階級那樣,死后也要占有人間的精神產品(雖然死后就不可能占有)以美麗動人的文詞,把死者贊揚,為超越時空,可以勒之金石,播之詩樂,或以濃色重彩在墓道墻上繪起壁畫(多是讓死者升天,與神話故事相結合的內容)或在墓中與崖石上選像,讓死者與佛道神仙為伍。于是歷代都有大批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雕塑家為之服務。文人們為了獲得較豐厚的潤筆費或酬金,不惜牽強附會,編出溢美過譽之辭,寫出標新立異的字體,制出巧奪天工的碑刻或雕塑。東漢學者、書法家蔡邕坦誠地表白過:"吾為天下碑文多矣,多有慚容,唯郭有道無愧于色矣,"他寫了一輩子的碑文,只有一篇《郭有道(名泰、字宗林)碑文》是名副其實妁。唐代韓愈被蘇軾稱為"文起八代之衰,道齊天下之溺"的思想家、大文豪,他與蔡邕并稱古代位兩碑文大師,一生寫了大量碑文,而千古傳誦的只有《柳子厚(宗元)墓志銘》。宋、明、清等時代,著名文人寫的碑文,真是汗牛充棟,卻只有明代文學家張溥寫的《五人墓碑記》膾炙人口。 墓碑催生了碑文、墓志、墓志銘、神道碑的文體。碑文、墓志又推動了人物志、地方志乃至傳記文學。墓志銘又衍生了銘類文體,為詩、詞、曲特別是抒情詩、駢體文等提供借鑒。碑文、志、銘為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喪葬學、社會學、經濟學儲蓄了豐富的資料與可信的實物例證,大型碑體特別是神道碑以及墓道、墓穴與墓內的布局、陳設、裝飾,又成為繪畫、雕塑、建筑、裝潢等學科、行業的難得的參照物。 常言"碑以書傳",這書指的是書法。無論是墓碑、廟碑、紀念碑,往往是與書寫者的名氣最有關系。古代的書法家都寫過很多碑文。由于水、火、戰亂等災禍的毀壞,名家寫的碑文流傳下來的那怕是斷碣殘碑都彌足珍貴,如能得到蔡(邕)、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蘇(東坡)、趙(子昂)等人寫的碑文,便價值連城了。漢代盛行隸書(字)是對周秦時代使用的篆體的一次重大革新。隸書雖筆法簡練、圓潤,但到了北魏時期,書家仍嫌其呆板不夠自由。書法家只有在寫各種碑文時各抒胸臆,于是由隸書蛻變出一種新體,后世稱為"碑體",它不像篆體的古奧,也不像真(正)字的呆板,也不像草體的難認,更不像隸書的四乎八穩。別笑它缺個點,少一撇,別嫌它拐彎磨角的不大到位,但它寫起來隨和,看起來順眼。因當時的真跡流傳下來的極少,主要是從洛陽北邙出土的大批北魏墓碑,后世書法家文人十分珍視,加以研介臨摹,自成一派為"魏碑"體。這也是碑文釋放出一支奇葩。現在很受青年書法愛好者的青睞,誰能料到原本毫無藝術性與學術價值可言的墓碑,經過歷史風雨和萬人打磨,卻展現出它多彩的面貌來。
來源:中華五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