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維還
惟
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巳暮春,節序清明,長空澄澈,柳綠花明,惠風和暢,天朗氣清。雞鳴許氏宗族代表,不辭千里奔波,維還祖后裔聚小水。謹備清酌庶饈,祭告於祖宗墳前。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尊宗敬祖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
欣逢盛世,國泰民安,昌隆繁盛,家興族旺。此乃先祖厚澤,福佑子孫。追憶維還祖公,勤儉持家,光耀千秋。鼻祖許由,堯舜之高士賢人,堯帝敬重其德能,曾欲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隱居箕山,農耕而食。後堯帝復請作九州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愿聽到。堯帝封其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後世祀之”;戰國楚人許行,農家著名代表; 西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稱,著《說文解字》;宋元之際著名的理學家、能臣許衡,管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有《魯齋遺書》傳世;西漢許楊,著名水利專家,曾修復鴻隙坡;三國魏大名士許劭,時稱汝南“月旦評”。曾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幾乎稱為曹操一生的定論,“一代奸雄”
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詞;唐代詩人許渾,其詩作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為世人傳唱;許敬宗:唐初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殺長孫無忌、上官儀等。
吾祖許政奉旨調北征南,至今六百余年,先祖歷代功名累累,有史記載,許氏歷為大族,春秋五代,戰國七雄,曾有許國之謂,文有宰輔,武有將帥,人才輩出,天資聰穎,出類拔萃,歷代出現不少忠臣良將,他們忠君愛國,建功立業,舉國為鮮,就洪武以來,吾先祖南征北戰,平南掃北,開疆奠基,統一中國,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尤為甚者,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吾先祖鎮國將軍許政首戰廣昌,再取尉州,戰華北克山西,攻永德伐山東,大戰濟寧,北取滄州,立下赫赫戰功,是明朝一代名將,功勛蓋世,于永樂年三月初三日,欽封為統兵元帥,鎮國大將軍。
二世祖許勛在華南大戰安徽、淝河、小河,去靈堡破營寨,克泗川過淮河,取揚州過長江克川門,平定南京,因戰有功,冊封為指揮總兵。
三世祖許昂不能視事,由二世祖替職,許清與都督劉江岀哨飲馬河,追胡賊至黃河,殺敗胡山、木雅、關里,戰敗胡寇,官至都督鎮遠侯,首次出任指揮使,成化二年征進大山、江門、石偉、大壩山,出哨水潦、海營寨,成化十五年收復海營,戰績輝煌,欽封明威將軍,成化十五年病退,由四世祖許佐于成化二十一年首次接承赤水衛指揮使,弘治十七年告退,由五世祖許斌世
襲赤水衛指揮使,嘉慶二年病故,由六世祖許恩承職,時逢川滇黔匪患猖狂,許恩謀略過人、英勇善戰,征戰多年,戰功卓越,受皇帝欣賞,受世襲誥命一道賞銀牌四面,封三省少保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兼五英大學士之職,昭勇將軍。嘉慶十三年病故。由許世武承襲其位,嘉慶二十八年領赤水衛指揮使,萬歷八年養老告退,由許維桓承襲赤水衛指揮使,萬歷二十四年許安國接職,欽命都司,賜尚方寶劍,后鎮守邊關。相傳許成名至許瑞共十一代,雍正十二年四月四日改衛位縣,即永寧縣,許瑞東歸南京。
燦比群星,聲震吾輩,名流后裔。六百多年,我先祖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層出不窮,金甲將軍鎮守瀘州,金花姑娘出援赤水,助鎮國將軍破鐵桶寨,蕩平烏蒙隱患,天下太平。
名將許崇智等追隨孫中山,于一九一一年推翻滿清,成立中華民國。我族許光達、許世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上井岡山,舉長征,抗日寇,解放全中國,艱苦奮斗幾十年,建立卓越功勛,之后許德珩、許嘉璐先后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滌清為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當今共和國三軍統帥空軍司令員許其亮上將,他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社會主義建設保駕護航,他們是人民英雄,是國家棟梁。總之共和國的歷史和我們許氏家族緊緊聯系在一起,我們由衷地感到榮耀和驕傲。
我祖蒙恩世襲,世代為官,廣大族人,舉人進士揚科功名不斷。
吾族自洪武年間遷于雞鳴,定居赤水,幾經風霜,輾轉三分等地,開荒拓土,繁衍生息,世代耕讀傳家,已成雞鳴三省名門望族。我祖維還與姐夫茍應乾遷至小水,人至小水,勤儉持家、琴棋書畫、德昭后裔。
憶吾祖維還,遷至小水,扎根萌枝,蔭澤后世。后世子孫時刻不忘先祖福澤佑護,感激先輩養育教誨。常念吾祖恩德永垂。今聚古藺小水,祭奠我祖維還祖公,以表孝意!
樹有根則旺,水有源則流。清明祭祖,思緒悠悠。水流千里,皆出一源;樹高千尋,根深枝繁。今日許氏族人聚集,可謂難得一會,千里相聚。念血脈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誼。同胞后裔,將同心同德,攜手團結,力圖振興,為我族爭光。
嗚呼:我族維還祖,英靈永駐,浩氣長存。我族后裔,當虔心校學祖宗的光輝榜樣、經典教誨;常念家和萬事興,銘記德才兼備訓;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創業;為官清正廉明,處世樂善好施;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尊長愛幼,孝敬父母,團結友善,鄰里和睦,勤儉自強,奮發有為。懇請列祖在天之靈,保佑吾族,許氏更興;詩禮傳家,富貴輝煌,名門望族之雄風,巍然立于中華民族之林。
祭典禮成,伏惟尚饗。
不孝后裔
許國賦 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