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內容主要為追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 托 悲傷,激勵生者。 同時,祭文也是為祭奠死者而寫的追悼文章,是供祭奠時誦讀的。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而韻語之中,又有四言、六言、雜言、 騷體、儷體之差別。祭文出現于漢代。古時的祭文在內容上可分四類,追悼死者,祈求降福,驅除邪魔,祈禱降雨,而多用于追悼死者。新時代,大興科學,破除迷 信,應該抗議,但是用于追悼死者還是可以的。由于祭文是追悼死者的文辭,就應該以真摯的情感與質樸的品格寫作為好。祭文是讀給人聽的,特別是給死者后人聽 的,所以內容以表揚死者好事為主,并要通俗易懂。舊時寫的好的祭文,情感色彩比較濃厚,多為亡親亡友而作的追記、生平,贊美死者,念起來如哭如泣,如咽如 訴。如袁枚的《祭妹文》。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嗚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離吾鄉七百里矣。當是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 為歸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 也。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愛聽昔人節義事;一日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 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入戶,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明確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傷。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錄取, 函使報信早晚云爾。凡此瑣瑣,雖為痕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夠忘。往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悔其時不將嫛婗情狀,羅縷紀存。然而汝已 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仗汝攙扶;家中文墨,目失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 義,諳雅 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后,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尊長先亡,可將身后托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 終宵密查,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后雖小差,猶尚殗碟,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 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 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簡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已辰時氣絕。四肢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 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現在已矣!除吾死外, 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詩,吾已排印;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先塋在杭, 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于斯,便祭掃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礦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 雨晨昏,羈魂有伴,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后,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禿,私下自知,知 在人間,尚復幾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嗚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