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碑舊時多建立與墳墓有一定距離的墓道前。外建碑亭或廳堂稱享堂,以避風雨日光的侵蝕,它興于漢,盛行于唐、宋、明、清。用于歌頌封建統治階級上層人物的,后來也有用于贊頌德高望重的僧人、道士或技藝超群的各類專家學者的。碑文較長而古板,后把刻在該類碑上的文字稱為神道碑,成為一種文體。東漢蔡邕、唐代韓愈是這類文章的大手筆。 歷史上帝王、將相、士子名流,誰不想被人歌功頌德、百代流芳呢?死后由親屬約請文人墨客撰寫碑文、墓志、墓銘,勒之金石,播之絲聲。但也有少數人反其道而行之,即死后陵冢墳墓前只立塊“無字碑”。歷史上有三位著名的人物墓碑是無字的。即東晉名士、軍事家謝安,唐代女皇武則天,宋代大奸臣秦檜。 謝安是淝水之戰東晉方面的總參謀、總指揮。曾以少勝多擊敗了聲稱“投鞭可以斷流”的后秦的符堅,鞏固了東晉的政權。功成后退居東山,人們認為他的功勞太大,不是一塊墓碑能記述得了的,所謂“豐功偉績不勝記也”。 武則天的無字碑說法各異。武則天稱帝前曾為自己創造一個新字作名字即武照,含兩眼望天有目空一切之意。她認為自己的功勞比天高大,一塊石碑難以包容,一字不記,也能與天齊,永垂青史。另種說法是,她認為自己當了幾十年皇帝,權大威嚴,誰也不敢批評她,故而死后立下無字墓碑,一片空白,讓后世評說其功過。還有種說法,她讀過很多書,儒家的清高、道家的無為、佛家的色空等思想對她都有影響。被稱為至圣先師的孔丘就宣稱“述而不作”。魏晉士子崇尚名節孤傲,唐代禮部尚書趙崇以“標質堂堂,不為文章”,號為“無字碑”,受到當時的士大夫的推崇。武則天也許會認為“無字碑”是一種清明高尚的象征。 秦檜的墓碑無字。是因為他力主降金,賣國求榮,并害死抗金名將岳飛父子等人,壞事做絕,他死后無人愿為他撰寫碑文。墓碑只有空白,當時人們議論,他的名字都是邪惡,給他刻碑,會弄臟工具,他的墓地被稱為“狗葬村”,足見人民群眾的愛憎分明。 明十三陵中有七.陵無字碑。即長、獻、景、裕、茂、泰、康七個陵門前的無字碑,都是在嘉靖年前后六年建成。嘉靖皇帝一心想得道成仙,連朝政都不想料理,那有心思去找人撰寫碑文,以后的皇帝見祖宗碑上無字,一是不好冒然自己下筆,也不想找人撰寫,還要審閱,二是見怪不怪,少管閑事。七陵無字碑隨它去吧!
[1]
上一篇:墓志、墓志銘
下一篇:喪事洽商的內容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