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縣烈士陵園 — 簡介:
殯儀館介紹
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是悼念解放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地方工作人員為鞏固大足新生的人民政權,在征糧剿匪中光榮犧牲的烈士而建立的。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為解放全中國,我中國人民解放軍乘勝前進,挺進西南,國民黨軍隊望風披靡,狼狽逃竄。大足縣于1949年12月13日解放,21日大足縣人民政府成立,隨即接收各區、鄉政權,建立革命新秩序,同時開展征糧工作。此時,隱藏下來的國民黨軍、警、憲、特和地方上的反動勢力,不甘心他們的失敗,互相勾結,串通一氣,欺騙一些落后群眾,乘機組織暴動。他們到處攻打初建的地方政權和征糧工作隊,破壞工農業生產,曾三次襲擊縣城,一時土匪氣焰囂張。當時剛剛獲得解放的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配合來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地方工作人員,投入到剿匪戰斗之中。經過半年的時間,全縣土匪暴動基本平息,匪首被逮捕法辦,受蒙蔽的群眾悔過自新,社會秩序安定。可是,在這一場暴風雨的征糧剿匪中,在對匪特的掃蕩、阻擊、防御和突圍中,不少同志卻光榮地犧牲了。
為了永遠紀念這些英勇犧牲的烈士,1954年,大足縣人民政府根據全縣人民群眾的愿望,成立了“大足縣烈士墓修建委員會”,并撥�?�,選址于縣城南門外公路旁的小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該碑于1955年3月落成。當時碑的形制為四方形,用大條石砌成,15米高,2米寬,座西向東,面對公路;一個巨大的,由鋼筋水泥鑄成的國防哨兵塑像屹立碑頂,威武雄壯;碑身上,四面刻著大足縣人黃竹波先生寫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端莊深厚,金光耀眼;碑座四面纂刻毛主席著作《為人民服務》,正面兩邊以毛主席“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詩句作對聯。以后,由于碑頂避雷裝置不佳,塑像被雷電擊毀,政府再撥款維修時,將原塑像改為紅五角星。
原“革命烈士紀念碑”落成30年來,由于碑身風化嚴重,字跡不清,有礙紀念碑的莊嚴形象。1984年,大足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撥款重建,責成民政部門負責,建成了現在這座紀念碑。該碑重建時在原地稍移一公尺許,正對公路石階的正中;形制仿照原碑四方形,12米高,2.4米寬;碑頂用水泥沙漿糊于青磚上構成,碑身用磚作坯,砂漿凝成;刻字處凸出一公分,字跡凹下一公分;正面刻有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書寫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刻有大足縣首任縣委書記、也是犧牲烈士們的見證人郭中興書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地址:
殯儀館:讀音 bìn yí guǎn 英文 funeral parlor。
殯儀館是指設置于城市鄉鎮中承包喪葬事宜的機構。殯儀館下設殯葬咨詢室、殯葬業務接洽處和火葬場。中國推行火葬,為火葬提供服務。在不具備火葬條件的地方,提倡土葬改革。殯儀館為殯葬提供接運尸體、火化、骨灰寄存以及悼念活動會場等項目服務。大中城市都已設置殯儀館。在偏遠地區則由民眾鄰里相互幫助解決殯葬問題。
重慶大足縣烈士陵園是一個公益性的殯葬事業單位。殯儀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公益事業發展,進一步增強事業單位活力,有利于強化政府履行公共服務的職責,完善公益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突出公益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公益事業健康發展精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殯葬服務方面的需求。 殯儀館是專門舉行喪禮的地方。部份殯儀館還會提供相關的入殮服務,例如訂購棺木、陪葬物品、整理遺體、為去世者化妝等等。殯儀館內的設備包括大小不一的靈堂、休息室、等等。
花圈網官方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殯儀館數量目前1500多家。
為了方便廣大喪友查詢之便,歡迎各大殯儀館積極參與,共同創建完善殯儀館的信息。如果您有介紹殯儀館的文字、圖片,歡迎與我們聯系更新。
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聯系我們更新,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