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臺功德園公墓 — 簡介:
殯儀館介紹
雨花臺功德園座落在金陵南郊雨花臺望江磯石頭山,北望長江,南瞻牛首,占地面積近幾年來300畝,緊挨聞名中外的雨花臺烈士陵園。石頭山以盛產雨花石著名,因石頭山勢東西走向,西寬東窄,滿山青松翠柏,形如龍體,支脈順龍體蜿蜒向南,宛若龍爪,相傳梁武帝時稱此處為龍崗,又名望江磯。民間流傳,望江磯倚龍望江,歸葬于此,福蔭后人。
一九五四年二月,為安葬震驚中外的“宛南事變”中犧牲的原新四軍將領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的遺骨,在劉伯承、陳毅元帥的關心下,中央軍委和原華東軍區領導在南京附近多次選擇地點,最終定址于雨花臺望江磯。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九日舉行了隆重的“三烈士”安葬儀式。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三烈士”墓為高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五六年三月,南京市人民委員會、南京軍區政治部又在石頭山西崗籌建了“革命軍人烈士公墓”。先后安葬了張祖諒、梁從學、劉培善、聶風智等五十六位開國將軍校官和在戰爭年代犧牲的新四軍領導。
整個園區為青山所環抱,景色秀麗,風光怡人,園內建筑依山就勢,與周圍環境相映成越。映入眼簾的歐式圍墻、花園廣場、美觀典雅接待大廳、樓臺亭閣、小橋流水、假山瀑布、“千紙鶴”照壁,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園林風格。園內蒼松翠柏、鳥語花香、魚戲鴿飛,綠化覆蓋率達80%,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花園果園,公園墓園。著名的“三烈士墓”挺立于園區中央,雕有松、梅、竹及革命歷史圖案的49塊大型浮雕鑲嵌在“三烈士墓”道上,使整體環境更加莊嚴肅穆。新建的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內,江澤民主席為皖南事變將士的提詞:“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異常醒目,室內展示了各種珍貴歷史照片及資料近200余幅。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八日,雨花臺功德園正式揭牌,對外經營,中國殯葬協會會長范兆歧,省市民政部門領導在揭牌儀式上高度評價了功德園的建設環境和管理。
功德園具有安葬骨灰、憑吊祭掃、人文景觀、傳統教育、休閑踏青的綜合功能,有風格典雅的園林式古典壁葬長廊、莊重美觀塔葬,綠茵茵的草坪葬,回歸自然的樹葬等多種安葬形式,為推進殯葬改革,規范骨灰處理提供了最佳途徑。園內新建的紅星園先后安葬唐亮、杜平、饒子健、劉飛、劉先勝、劉安元、張明等百余位開國將軍和老紅軍;文華園內安葬的有在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領域作出特殊貢獻的專家院士和知名人士,世界著名天文學家南京天文臺臺長張玉哲,南京大學副校長高濟宇,著名作家艾煊、書法家陳慎之、全國勞動模范周阿慶;著名的國畫大師傅抱石,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南京大屠殺東京法庭證人許傳音,英模豐碑園內見義勇為道德楷模周光裕烈士、見義勇為英雄薛愛蘋、義捐器官的于璐等長眠于此。
功德園建園以來,先后接待了劉伯承元帥的夫人老紅軍汪榮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珮云、國家民政部領導、全國殯葬協會領導、部隊首長、烈士家屬、新四軍老戰士的參觀憑吊,還先后接待全國各地墓園殯葬行業領導參觀學習團50余批。
當您漫步在功德園的林間小道,綠茵叢中,憩坐在亭中,池邊,凝視著松柏環抱,芳草陪伴的座座豐碑,耳聽回蕩在園內的輕音樂,都會使您觸景生情,產生對生命、對大自然眷戀之情,依戀人世間的溫暖與友情,觸發著您對親人戰友懷念之情,喚醒美好的心靈,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感受生命的意義。
地址:南京市雨花臺望江磯三烈士墓
殯儀館:讀音 bìn yí guǎn 英文 funeral parlor。
殯儀館是指設置于城市鄉鎮中承包喪葬事宜的機構。殯儀館下設殯葬咨詢室、殯葬業務接洽處和火葬場。中國推行火葬,為火葬提供服務。在不具備火葬條件的地方,提倡土葬改革。殯儀館為殯葬提供接運尸體、火化、骨灰寄存以及悼念活動會場等項目服務。大中城市都已設置殯儀館。在偏遠地區則由民眾鄰里相互幫助解決殯葬問題。
南京雨花臺功德園公墓是一個公益性的殯葬事業單位。殯儀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公益事業發展,進一步增強事業單位活力,有利于強化政府履行公共服務的職責,完善公益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突出公益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公益事業健康發展精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殯葬服務方面的需求。 殯儀館是專門舉行喪禮的地方。部份殯儀館還會提供相關的入殮服務,例如訂購棺木、陪葬物品、整理遺體、為去世者化妝等等。殯儀館內的設備包括大小不一的靈堂、休息室、等等。
花圈網官方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殯儀館數量目前1500多家。
為了方便廣大喪友查詢之便,歡迎各大殯儀館積極參與,共同創建完善殯儀館的信息。如果您有介紹殯儀館的文字、圖片,歡迎與我們聯系更新。
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聯系我們更新,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