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棗園山人文紀念園 — 簡介:
殯儀館介紹
棗園山人文紀念園地處漢宣帝和許皇后的陵寢之地少陵原畔,背靠終南山,腳蹬浐河源,真可謂是有山有水,有川有原的風水寶地。春天桃紅柳綠,夏天蟬鳴荷香,秋天稻谷金黃,冬天原馳蠟象。
墓區順原勢而走,鱗次櫛比,地勢向陽,居高臨下,眼界開闊,東有“景湖延壽宮”遺址,北有明藩王十三陵。早晨太陽升起來的時候,紀念園一片金碧輝煌;晚上太陽落下去的時候,紀念園又被鑲上了金邊,像佛光籠罩一般。且紀念園坡勢平緩無泥石流之憂患,松柏掩映卻有南國之風情,風水位置極佳,確如原省長程安東所親筆題寫的“地祥鳳集”。
紀念園占地200余畝,按照陜西民俗分為吉賢坊、永樂坊、永寧坊、玉蘭坊等10個小區,紀念園已安葬骨灰三萬余具。原省委書記陳元方、原西安市長劉庚、丁志明及著名藝術家丁濤、著名地質學家趙國賓、著名書法家陳澤秦等人都安葬在這里。
棗園山人文紀念園建筑布局協調合理,道路硬化貫通,規模宏偉壯觀。墓體融匯了古今中外各種風格,形式多樣,造型各異。而且筑墓工匠技術一流,經驗豐富,他們會根據不同的對象要求設計建造符合喪屬心愿的個性明顯,造型別致,獨具魅力的墓體。為了滿足和適應每個不同的消費層次,紀念園將靈墓分為上、中、普、特四個檔次,價格也相應不同,可以任由挑選。穴位有單穴、合穴、雙穴,非常人性化,以適應現代人的陰居觀念。
墓體裝飾有大理石、花崗石、漢白玉、青石雕刻等天然石材,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設計新穎,圖案清晰。墓周植有松、柏、桃、杏等樹木花草,并建有樓、臺、亭、塔、閣等仿古建筑物陪襯,環境優美,四季蔥蘢,是名副其實的園林式墓園。
棗園山人文紀念園堅持服務第一,喪屬至上。紀念園經常對職工進行接待禮儀、職業道德等培訓,使他們做到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禮貌待人、優質服務。園內設有接待廳、休息室和停車場,前來訂墓和祭掃的喪屬可享受紀念園的全天接待和大廳業務員熱情周到的服務。
棗園山人文紀念園距西安26公里,有西湯路、雁引路通往園區,交通十分方便。前來紀念園的客人可從城南客運站、緯二街、大雁塔廣場乘920路直達紀念園,也可從長安區乘917路、918路公交車到引鎮,步行5分鐘到達紀念園。我園堅持以人為本,多元化服務,一切從喪屬的利益出發,從選墓、做墓、送葬、安葬、護墓實行一條龍服務。在喪葬禮儀上,我們尊重各地區風俗習慣,使喪屬省心、放心、更安心。
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引
殯儀館:讀音 bìn yí guǎn 英文 funeral parlor。
殯儀館是指設置于城市鄉鎮中承包喪葬事宜的機構。殯儀館下設殯葬咨詢室、殯葬業務接洽處和火葬場。中國推行火葬,為火葬提供服務。在不具備火葬條件的地方,提倡土葬改革。殯儀館為殯葬提供接運尸體、火化、骨灰寄存以及悼念活動會場等項目服務。大中城市都已設置殯儀館。在偏遠地區則由民眾鄰里相互幫助解決殯葬問題。
陜西西安棗園山人文紀念園是一個公益性的殯葬事業單位。殯儀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公益事業發展,進一步增強事業單位活力,有利于強化政府履行公共服務的職責,完善公益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突出公益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公益事業健康發展精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殯葬服務方面的需求。 殯儀館是專門舉行喪禮的地方。部份殯儀館還會提供相關的入殮服務,例如訂購棺木、陪葬物品、整理遺體、為去世者化妝等等。殯儀館內的設備包括大小不一的靈堂、休息室、等等。
花圈網官方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殯儀館數量目前1500多家。
為了方便廣大喪友查詢之便,歡迎各大殯儀館積極參與,共同創建完善殯儀館的信息。如果您有介紹殯儀館的文字、圖片,歡迎與我們聯系更新。
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聯系我們更新,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