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青團,清明時節才有的美食
清明習俗主要有掃墓祭祖、寒食賜火、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蹴鞠、蕩秋千、放風箏等等。而吃青團,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
每年臨近清明,綠油油、甜糯糯的清香的青團,特別勾人食欲。最早青團是用艾草汁做的,上世紀90年代以來,市面上基本以麥青青團為主,而近年來,野生艾草汁青團逐漸占據主流。
很多商鋪,包括老字號在內的手工青團,一上市就馬上熱銷,以至于每天限量退出。據悉,某家商鋪最高紀錄一千只青團半小時內一搶而光。
老字號王家沙今年首次試制野生艾草青團,“用的是真材實料的艾草葉汁制作,很新鮮,做出來的味道肯定是不一樣的。”王家沙此次從寧波收購的艾草,是當地人從山上采集來的天然野生艾草,野生艾草量不多,因此野生艾草青團只能限量供應。上周一開始王家沙的點心老師傅先試制,并在內部供應,收到較好的反響后已于上周末開始對外零售,但也只能限量供應,每天大約1000只,大約半小時就被搶空。
業內人士介紹說,艾草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藥,因此具有平喘、消火、抗菌、驅寒除濕等特有的功效。
王家沙新“掌門人”蔡宏杰說,隨著天然野生艾草越來越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做青團就開始用麥青,即麥子苗,現在市場上80%以上的青團都是用麥青做成的,僅10%-20%是用艾草,而且還是艾草粉,并非新鮮的艾草葉汁。
相比起來,手工青團的味道是機器生產所無法比擬的,它咬起來很有嚼勁,而且味道更加清香甜美。
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薛理勇說,青團是清明時節江南一帶特有的習俗。兩千多年前我國有個寒食節,大概是在清明節前的1-3天,在民間,這個節日不可以生火,于是人們就會準備一些可以存放幾天的干糧,而青團就是其中之一。
早期做青團用的是艾草葉,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藥。清明時節剛開春,農田里的農作物少,農民便就地取材,用艾葉剁碎取汁和進糯米粉中,做成青團來祭祀祖先,后來就慢慢形成了在清明節食用的習慣。
在家里做青團,可以做成自己喜歡的口味,但這絕不是人們熱衷于此的全部理由。老家在寧波的市民沈先生表示,寧波就產艾草,他到現在還記著,小的時候,只要清明節一到,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一大清早就會背著籮筐上山去采艾青了,興高采烈地采回來立馬就會著手制作,那時做成的還不是團子,而是餅狀的,老家稱其為“艾青餅”,做成后可以蒸也可以煎著吃。看到50多歲的沈先生說起這些往事時臉上洋溢的快樂,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制青團的“味道”好就好在有一份濃濃的親情和在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