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0 23:09:53 來源:光山通訊 作者:徐德瑞
2009年7月11日,兩位國學大師季羨林和任繼愈先生于同日仙逝,這無疑是我國人文領域的巨大損失,國人無不為之悲痛!近日筆者讀到兩位大師靈堂前懸掛的兩副挽聯,不禁生發出一些感慨。
悼念季先生的挽聯是:
文望起齊魯通華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譽貽天地辭大師辭泰斗辭國寶大名無名性存淡泊歸未名。
悼念任先生的挽聯是:
中哲西典解佛喻老覃思妙理一代宗師風范;
金匱石渠理冊修書繼往存絕百世館員楷模。
平心而論,兩副挽聯基本上概括了兩位大師的人生軌跡、學術成就及高尚的人品文品,均贊譽有加。單從內容上看,還是很不錯的。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些懂得楹聯常識的行家看過之后很不以為然,認為兩副挽聯不僅算不上工對,甚至連一般的寬對也不合格,簡直就是兩副宣傳標語。
我們知道,挽聯是楹聯的一種,楹聯要求上下聯詞性相同,對仗工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疊字對疊字,詞組結構亦應相同,而且上下聯不應有重字。在聲律上則要求相對,比如上聯為仄仄平平仄,下聯應是平平仄仄平。在這一基礎上創作出的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才能稱之為佳聯妙對。用這一標準來衡量悼念季先生的挽聯,明顯有多處硬傷。四川著名作家、巴蜀鬼才魏明倫先生著文點評說:這副挽聯不僅平仄混亂,對詞混亂,還多次重復用到同一個字,這些都是違規的。即使按“一三五(字)不論,二四六(字)分明”的寬對聲律要求,挽聯中也有明顯對錯的,如上聯與下聯中的第二字“望”、“譽”都是仄聲,第六字“通”、“辭”都是平聲,這就是毛病。同時此挽聯在詞性結構上也有錯誤,如上聯的 “華梵”、“中西”和“古今”,均為并列結構,而下聯的“大師”、“泰斗”和“國寶”,卻是偏正結構,根本不相對。另外,上下聯中都出現有“大”字,這也是對聯的一大忌諱。
在悼念任先生的挽聯中,聲律上毛病也不少;如上聯開頭八字中的雙數字全是仄聲,與下聯相對應的字有的對不住;下聯“繼往存絕”是仄仄,“百世館員楷模”是仄平平,與上聯相對應的字有的也不相對,且上下聯中都出現有“理”字,這些都是違規的(詳見7月26日《西安晚報》)。
魏先生的上述點評,有人或許認為是吹毛求疵,在雞蛋里挑骨頭,過于求全責備。愚以為此話非也。如果是一般干部和平民百姓去世后,為其寫的挽聯中有某些違規處,我們大可原諒,不必深究。但為悼念季、任二位先生所寫的挽聯,是不應該出現差錯的,因為這兩位國學大師生前做學問十分認真嚴謹,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且對我國傳統文學楹聯更是十分精通的。而在他們的靈前用這樣帶有明顯硬傷的挽聯來悼念兩位先生,無疑是對兩位大師的大不敬!倘若逝者在九泉之下有知,肯定會感到莫大的遺憾!而且,兩位大師生前分別長期在北京大學和國家圖書館工作。這兩個單位是我國頂尖級的學術教育殿堂。這里人才輩出,群英薈萃,其中肯定有不少人是楹聯創作的行家高手。然而這次掛出的兩副挽聯卻多處違規,這不是自砸金字招牌嗎?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太有損于北京大學和國家圖書館的聲譽了,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學的一種褻瀆。
由上述兩副挽聯存在的多處硬傷,筆者不禁聯想到當前學術界、教育界和文藝界等領域存在的種種不健康現象,可謂一言難盡。比如學術界出現的越來越嚴重的抄襲、剽竊事例,不僅有的研究生抄襲他人的論文,甚至連有的教授、博導也敢于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沽名釣譽,敗壞學風;而某些官員、企業老總為撈取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不惜請人代考、代做作業、代寫論文,現已屢見不鮮,見怪不怪了;文藝界某些人為了早出名,早獲利,往往輕視學習與實踐,不深入生活,一味閉門造車,加班加點搞速成。像這樣生產出來的精神產品能獲得讀者和社會認可嗎?鬼知道……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做事,做學問,搞創作,還是以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摻雜使假,不粗制濫造為好,這或許正是季羨林、任繼愈兩位大師深受國人崇敬、懷念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留給后人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很好的學習與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