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出殯,靈柩前面有用一根繩索圍成的圈子,書上稱為“紼”。至親好友們手扶繩子,有的號泣,有的悲呼,有的唱“挽歌”。《晉書·禮志中》說:“漢魏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紼者挽歌。”
其實,《詩經》中就已經有“君子作歌,惟以告哀”句,不過所作歌是否為挽歌,尚難斷定。莊子說過“紼謳所生,必于斥苦”。司馬彪注:“紼,引柩索也,謳,挽歌也。”由此可知,至少莊子時代就有手扶柩紼而長歌當哭的事了,這歌無疑是“挽歌”。
《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述魯哀公會吳伐齊,“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虞殯,送喪歌曲,示必死也。”
挽歌因何而起眾說紛壇。《莊子》:“紼謳所生,必于斥苦。”說挽歌產生于抬靈柩的人為整齊步調、均勻力氣而發出的喊聲。《晉書·禮志》記載:“新禮以為挽歌出于漢武帝役人之勞,歌聲哀切,遂以為送終之禮。”這是說挽歌起源于勞動號子。《通典》:“田橫死,吏不敢哭,但隨柩敘哀,后代相承以為挽歌。”田橫是漢高帝時的官吏,自殺而死,門人傷之不敢哭,只能挽紼放歌,以歌當哭了。
在古代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享用挽歌,至少不同的等級只能唱不同的挽歌。漢武帝曾命李延年作《薤露》、《蒿里》二首挽歌。《薤露》送王公貴人:“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蒿里》送士大夫庶人:“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挽歌一般由死者的親友所制所唱,但古代也有生者寫下挽歌囑親友在他死后歌唱。大詩人陶淵明在臨終前的三個月就寫了三首挽歌命親友在其出殯時歌唱。挽歌之一寫道:“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蕉唬;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者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也有不少文人雅士,每于閑暇宴游之際,自作挽歌,令左右相和著歌唱,故意表示出一種對死的徹悟、達觀,專門做給人看。
在古代,出于禮節、情感等原因,喪家主人還請人上門幫助唱挽歌。清代學者俞正燮《癸巳類稿》引唐人李匡義《資暇集》說:“喪筵伎婢,唱悲切聲,助主人哀。”
親友死后送挽聯表示哀悼在古代也很流行。挽聯內容主要是概括死者的一生,對死者給予評價,或敘述同死者的交誼,對其逝世表示哀惋傷悼之意。
《石林燕語》說,宋代有個叫韓康公的人,是東坡的朋友,他中解,過省試、殿試都是第三人,后來為相四遷,叉皆在熙寧(宋神宗年號)中。他死后,蘇東坡用一副挽聯囊括他的一生:“三登慶歷三人策,四人熙寧四輔中。”
傳說蘇東坡有兩個丫環,名叫朝云、暮雨。有一次東坡捫著肚皮笑問家人:“這里面裝的是什么?”大家都說是滿腹經綸,只有朝云說:“我看里面是一肚子不合時宜的牢騷。”一句話使得東坡對她刮目相看,引為知己。不久,朝云病故,蘇東坡哀傷不巳,為她寫了一副挽聯:“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古代電有關于自撰挽聯的記載。嘉靖年間,有一個姓楊的窮人,門前一塊空地被隔壁大戶茍家霸占。楊不服,上告縣衙。茍家買通了縣官,楊反被打得奄奄一息。當晚楊憤然命筆:“羊(楊)遭狗(茍)欺,遍體鱗傷,惟有怒目上泉臺;狗逢虎嘶,肝腦涂地,只待跺腳來轉世。”寫罷說道:“待我死了,掛在靈前,切記,切記!”說完一命嗚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