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俗的祭祀文化內涵
|
發布人:花圈網 發布于: 2020/3/16
|
|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考究清明成為祭祖的傳統節日,源于西周的墓祭,至唐代已成為祭制!杜f唐書·玄宗紀》:"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恒式。"宋代朝廷規定:"寒食至清明三日,各地均須祭掃陵墓,是日官員士庶,俱出郭省墳,以盡思時之敬。"清明祭祖便為后世沿之成俗。
由于自古以來,以土葬為標識的墓地均起墳堆,經一年的風吹雨淋,墳堆不免土壤流失,樹木凋殘。因此到了第二年春暖花開,萬物萌發,清新明潔之時,為祖墳墓地除草植樹,清掃修整一番,謂之"掃墓"。為墳頭加土,并在墳頭壓紙錢,謂之"上墳"。無論是公祭"人文初祖",還是民祭已逝的親人、祖先;無論是國家祀典,還是民間的"掃墓上墳",都在莊重地對先人、先祖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這種神圣的生命交流儀式,年年輪回,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傳承了中華文明"禮儀"的祭祀文化,抒發了人們尊祖敬宗、慎終追遠、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一、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宗法文明傳承史的國家。古人認為人死之后,靈魂和軀殼相分離,軀殼可以腐爛消失,而靈魂卻會永生不朽。為了得到自小哺育、養育和教育自己已經去世的父母、祖輩、歷代列祖的保佑,故人們往往用供品,十分虔誠地去向"神主"行禮,這種社會活動就是祭祀。它屬于"吉禮",為五禮(吉、兇、賓、軍、嘉)之首,地位最重要。《左傳·成公十三年》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說祭祀作為人類一種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不僅源遠流長,而且被看作是頭等重要的大事。我們知道,國史和國家文明史的傳承,是靠個人和家庭的傳續來完成的,無個人和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的,抽象的,且無人情味的。逢年過節特別是清明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才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清明時節對祖先"祭之以禮"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
二、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尋根謁祖的心愿滿足
人們之所以緬懷先人,祭祀祖先,是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斗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祭之以禮"的尋根追遠的謁祖活動,是因為天下之人皆有本源,公民各有祖先,民族亦似同理。個體之祖先賴于血緣所系,民族之祖先顯于象征血緣。雖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交融時代,"我是誰"的心靈追問的尋根意識仍不可避免,或招之聚于華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公祭"人文初祖"或回家"掃墓上墳"謁祖,這種祭祀禮儀正好滿足了海內外華夏赤子的心愿。
三、清明祭祖是中國文化"教化"的重要形式
清明祭祖活動是無形的心理感受活動和有形的禮儀行為活動相結合的禮儀形式。我們對祖先的祭祀并非相信"靈魂不死",而是一種道德信仰,是表達情感的禮儀之舉。不僅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而且更為重要地還在于"慎終追遠","繼志述事",繼承先人遺志,發揚光大其精神的積極舉措,更具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正如馮友蘭說的:"行祭禮并不是因為靈魂真正存在,只是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儀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誰都清楚,祭奠的酒饌、香燭,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們卻相信親人、先祖領受了我們的情意和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禮儀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還有《禮記·祭法》:"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今天我們通過祭祀活動,營造祭祖敬宗,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以和為美,以和為善,以和為貴,使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欣欣向榮。敬宗祭祖,緬賢先賢必將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內容。 |
花圈店原創首發:http://www.4001886789.net.cn/listzt-18983.html
手機版訪問:清明節俗的祭祀文化內涵
|
相關資訊:
·蘭州市南山故園園林公墓附近花圈壽衣店
·(沈陽市) 沈陽天山墓園電話,地址,(沈陽市) 沈陽天山墓園花圈訂購價格,網上代送花圈
·殯葬喪事花圈追揚州泰州南通宿遷江陰宜興邳州新沂金壇溧陽悼會花圈白事葬禮鮮花殯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