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四大鬼節之清明節
清明由來與發展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在中國,清明最早是一個節氣。民據民俗專家介紹,每年4月5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開始。《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發,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覺。
后來清明不僅是節氣,還是紀念節日,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傳統習俗
插柳:插柳戴柳則與古人祛鬼辟邪觀念有關,柳在古人心中有辟邪祛鬼的功能,佩戴能防鬼侵害。據記載,清代民間還有“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可見過去插柳戴柳是清明必備裝飾。
踏青:踏青約從唐代開始,清明掃墓的同時,開始伴以踏青游樂,故清明節也稱踏青節。 因為清明時節正值春光最好,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傳統,人們常常闔家攜帶酒食,到郊外林苑野地親近自然。
蕩秋千:清明節也稱“秋千節”,傳說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蹴鞠是現代足球的鼻祖,是一種集體性的、運動和技巧性都很強的運動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
吃苦菜:清明節的頭天晚上,人們都要到野外挖苦菜,挖來苦菜后,要放在旱磨的磨眼里,等早晨拿出來蘸醬卷煎餅吃。古人認為,清明吃了苦菜,可保眼睛明亮無疾。
爬橋:“爬橋”這種習俗主要針對的是老年人。清明當天,村里的老頭老太太們要來到村外的橋頭,彎下腰,手扶橋面爬過橋去,然后到田地里去踩青苗。據說,清明“爬橋”可保老人腰腿靈活。
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都很喜歡放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拔河:清明拔河始自唐代,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時節舉行拔河,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
植樹:清明前后,不冷不熱,時有春雨,種植樹苗成活率高。自古以來,民間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清明節植樹風俗一直沿傳至今。在臺灣和閩南民間,人們猶喜種植相思樹,讓逝去的親人有個歸宿,讓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
飯牛:清明那天一大早,莊稼人會把高粱、玉米、豆子等糧食煮熟喂牛,讓牛飽餐一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