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上海七寶古鎮舉行中元節“蘭盆盛會”
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徒相信,從農歷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中元節關于中元節的來歷
第一種說法:
每年農歷7月15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教,后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弟子目連的母親死后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 。后后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農 歷 7月 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愿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種說法:
關于
上海七寶古鎮舉行“蘭盆盛會”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他的母親去世后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女兒,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后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余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
十五日——中元節
[3]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游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