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每年清明節,人們總會說去“掃墓”,然而“墓”在古時候有許多分類,甚至早些時候不是所有人的“墓”都可以稱為“墓”,更多的叫法是墳。
幾千年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各族人民盛行土葬,即以“墓”的方式葬死者。“墓”與“沒”聲近,有埋沒的意思。據說,上古的墓是沒有土堆的,這跟我們現在的墓地很不一致。據考證,中國自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墓葬后,直到殷商時期,在這兩萬年的時間里,墓葬頂上均不見人工堆筑的墳丘。西周時代,中原地區仍無墳丘出現。
墳,就是凸起的土堆,沒有墳,也不栽樹作標志,說明先民的喪葬意識還比較淡薄。這種"墓而不墳"的風氣,不僅平民如此,就是統治者也自覺地遵守,除了墓室內部的規模和結構以及棺槨的大小層數及隨葬品多寡有特殊性外,墓室上沒有什么大的不同,就王者或大臣來說也是如此。
在春秋、戰國之際,人們的土葬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變得奢侈化了、鬼神化了、復雜化了和等級化了。有墳丘的墓葬在中原地區的出現大約在春秋晚期。
隨著墳墓制度的出現,又有了許多有關墳墓的名稱,如墳、墓、丘、冢、陵、山等,它們都是葬死者的地方,統稱為陰宅或墓地,但其大小及形式是有區別的。
墳,本義即為土堆。后來,墳與墓連稱,即為死者墓地。《墨子·七患》中有“生進治臺榭,死又修墳墓”一句,《周禮·大司徒》中說:“一曰微宮室,二曰族墳墓。”說明時人已把建臺榭和修墳墓看作是同等重要的大事,因為宮室跟墳墓是并列的,當說明修墳治墓已成為個人甚至是國家大事了。后來用“墳”來代指“墳墓”。
可見有沒有墳已成為墓葬的標志了,而墳的高低、大小則是墓主人地位等級的高低、身份的貴賤、財富多寡的具體體現了。
墓,在上古是王者葬地的通稱。由于墓在上古是王者葬地最早的稱呼,最初是沒有土堆標志的,正是因為如此,后世不管是否有土堆,也不管土堆高低大小的葬地都可以稱墓了,墓成為最具普遍意義的葬地稱呼,它跟其它稱呼墓的字如"墳"、"丘"、"冢"、"陵"等聯系起來,可組成"墳墓"、"丘墓"、"冢墓"等稱呼墓的詞。
這里"墓"字已無多大意思,而對其所稱呼的“墓”來說,其高低、大小及墓主人地位等級的高低及身份的貴賤主要是通過與其連結的“墳”、“丘”、“冢”、"陵"等來表達的。
丘,本義是土山。春秋時以丘稱葬地,這種稱法還相當普遍,如楚昭王墓稱昭丘、趙武陵王墓稱靈丘、吳王闔閭墓稱虎丘。可見稱丘的墓一般都比較大,且是一王公貴族所用。后來,有用丘墓、丘冢、丘墳、丘垅、丘封來泛指墳墓,這樣連起來稱呼墓地的詞比起單個字稱呼的墓地對其規模制度、大小、高低的規定性要模糊得多;如若分開來用,有些稱呼是有其規定性的,如王公之墓曰丘,諸臣之墓曰封,帝王之墓曰陵。
冢,本義為山頂,后來稱高墳為冢。
陵,本義為大土山。后世王者之墓往往擇高而葬,或者壘土為丘。而“陵”字也就被歷代帝王竊取過來,或與"山"連用,叫做“山陵”。不管怎樣,帝王之墓本身的高度畢竟有限,都必作威儀之狀而使人不可仰視,于是"陵"字成為稱呼歷代帝王墳墓的專用詞了,這就是所謂的"帝王氣象"了。所以跟帝王有關死喪事情大都與陵聯系起來,比如,君主去世在我國古代也被稱為“山陵崩”,帝王墓也稱為“陵園”,帝王墓地的宮殿建筑稱為“陵寢”。
山,本義為石頭山。秦代稱帝王墓為山,所以,山也是帝王墓的專稱,不過和陵相比,以山稱墓在時間上比陵早一點。
上述除了“墓”字之外,其它字本義都不是墓,而它們之所以被用來稱墓,主要是因為春秋戰國之后,墓室上堆了土堆,似丘似山,似陵似冢,說明墓室上造墳的現象已很普遍。
結語:封建王朝時期的中國,不僅是活人在世時的吃穿用度,就連死后墳墓的規格稱呼都有等級區別,可見當時封建等級制度的嚴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