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熙熙攘攘的場面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這一天到來時,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其實在這些民間習俗的背后,融合儒釋道文化為一體,真可謂是博大精深。
中元節中的道家文化
道教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固定在這一天,稱之為地官赦罪,超度亡魂。
中元節中的佛教文化
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節”。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以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的意義,除了表達子孫對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感受生命的價值,遵循祖先的教誨及發揚傳統文化的美德。這大概也是三教合流的魅力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