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正在網上如火如荼的討論著被祖祖輩輩所珍視的中元節祭祖的時候,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會記得有這個節日?被大眾商家炒作的中國情人節——七夕在熱鬧非凡的氛圍下剛剛落幕,可中元節卻是悄無聲息。我們不禁要問:中元節燒紙錢祭奠先祖是迷信還是民俗?
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中元節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熱鬧的,但隨著文化大革命的興起,很多傳統節日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中元節也未能幸免,隨后便逐漸邊緣化了。改革開放后,傳統節日逐步回歸,就連清明節都被規定為法定節日,但中元節卻一直沒能登上臺面,只有民間自己在慶祝。因此,在很多人眼里,中元節是鬼節,與落后、迷信思想掛鉤。
但實際上,中元節積極的內容遠多于消極,感恩、孝親、敬祖等,這些價值是可以融入現代社會的。什么是“迷信”?“迷信”是指盲目地相信,中元節強調感恩和孝親,這怎么能說是迷信呢?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必須學會寬容,要允許價值的多元。如今每年中元節,城市的街道上仍然有許多人燒紙,追念先人,這說明傳統可能會被淡化,但絕不會消亡,但從具體行為上來說,這既不安全也不衛生,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不對人們這種心理需求予以正確引導呢?比如組織一些公祭,或集體放河燈,或者網上祭奠呢?
對于中元節風俗,我們不能一面無視它的存在,這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態度,我們更應該將它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