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文化:以感恩紀念、慎終追遠為特質的精神
|
發布人:花圈網 發布于: 2020/3/16
|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這些都是關于“清明”的古典詩歌名句。一個民族的詩歌文學,往往是這個民族的心靈世界的寫照,反映著這個民族的精神的、靈魂的生活,和其對天地、自然、生命、物事的藝術的和哲學的觀照。這些關于“清明”的詩句,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民族關于“清明”的文化心理、文化態度和文化民俗。
“清明”文化體現在我們如何對待自然物事上面。每至清明時節,都是中國人感受自然、感受天人合一的重要時刻。在這個萬物復蘇的節令里,我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感物惜春,沉靜思索,追尋自然法則的真諦。我們與自然對話,我們體悟自然對我們的心靈的影響。我們懂得了尊重自然,自然節律變化讓人敬重,讓人敬畏。在這個神圣的文化儀式里,我們寄托著追尋春天的新的希望,懷揣著與天地和諧共生的夢想,完成了我們催護新生、迎接新生的精神的靈魂洗禮。
中國人的“清明文化”,還是以感恩紀念、慎終追遠為特質的精神。清明節是中國人集體表達對生命敬重之情的共同時刻。我們認祖歸宗,祭奠祖先,緬懷先人,飲水思源,追古懷遠,知死樂生。每逢清明,中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盡量回到故土,到親人的墓碑前掃墓、祭奠。這種傳統節日的文化情結,在中國人心中已深深留下烙印,化作民族的共同記憶。
文化是一套歷史性發展的社會標準和儀式的系統,這些標準和儀式被一代代地傳下來,成為我們的文化歷史。清明,作為文化節俗的形成,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作為一種文化,其內涵匯集了儒、道、墨、釋諸家的一些思想精髓,儲存著我們祖先的自然經驗,成為我們民族共同的文化的、倫理的價值觀。
清明節,為什么能夠延綿幾千年而不絕?是因為它把我們的孤立的經驗變成了共同的經驗,塑成公共的記憶,從而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會的文化認同。還有,是因為它適應了不同的時代,而且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實現了時代的穿越。它從遠古走來,走進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族、每一段歷史和我們民族的心靈生活。我們的清明文化、清明傳統、清明情結,還將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
花圈店原創首發:http://www.4001886789.net.cn/listzt-19268.html
手機版訪問:清明節文化:以感恩紀念、慎終追遠為特質的精神
|
相關資訊:
·南投縣懷遠堂(信義鄉)附近花圈店花圈花籃配送
·鎮雄縣殯儀館花圈店 預定花圈價格實惠 代送花圈到鎮雄縣殯儀館指定廳
·(九龍坡區) 華巖七佛塔苑電話,地址,(九龍坡區) 華巖七佛塔苑花圈訂購,網上代送花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