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大陸與我國臺灣的蝴蝶蘭發展歷程不太相同,臺灣以農戶生產起步,逐步形成公司經營;而大陸一直以企業行為為主,近幾年技術普及開后,才開始有農戶進行生產。然而,不管公司規模大小,隨著蝴蝶蘭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經營者都面臨一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也就是最近比較流行的說法———植物工廠。
植物工廠與農場的最大區別不一定是生產量的擴大,而是數量和質量的高度穩定性,嚴格按照技術規范體系來進行生產,對每個月的出貨數量、銷售范圍和對象都有明確的計劃。這一標準無論對種苗,還是成品花生產都很適用。尤其是在種苗出口市場,貿易商并不需要部分達到100分的種苗,相比之下,全部達到85分的種苗對他們更有吸引力,整齊度和穩定的出貨頻次、數量是他們最關注的指標。而參差不齊的種苗會給他們后續的運輸、分銷造成很大麻煩,提高運營成本。隨著國內蝴蝶蘭成品花市場的日趨成熟,大陸已成長起一批專業的蝴蝶蘭經銷商,他們每個月都有穩定的銷售量,同樣,他們也希望找到數量和品質都十分穩定的合作伙伴。
那么如何實現規范化生產,我認為這包括一個綜合的、從源頭就需要十分規范的生產體系。首先是種源問題,多年來蝴蝶蘭品種一直處于“你復制我,我拷貝你”的惡性競爭中,缺乏獨有品種和品種集中化問題非常嚴重,導致一個優異品種出來后,跟風組培和生產快速上馬,在短短幾年內市場就達到飽和狀態,成品花和種苗的價格迅速下滑。多年來,大陸新品種保護制度和監管機制一直不健全,這是滋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生產者如何定位自己的發展模式是關鍵。
眼下,越來越多的大陸企業和臺灣蝴蝶蘭育種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進行品種的獨家引進和代理生產銷售,這樣在開始幾年能起到保護市場的作用,并形成自己獨有的、具有競爭力的品種,如廈門兆翔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的‘空港楓葉’、傳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天嬌’,還有一些國內科研機構自行培育的品種,如煙臺農科院園林花卉研究所的‘靚紅’、‘朝霞’等。這些獨有品種在市場上表現都十分搶眼,價格回報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