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詞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悼念性文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悼辭悼詞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悼詞的相關知識 1.悼詞的基本形式和書寫方式有哪些? 悼詞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或文章,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悼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狹義的悼詞專指在追悼大會上對死者表示敬意與哀思的宣讀式的專用哀悼的文體。 今天的悼詞是從古代的誄(lěi)辭、哀辭、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誄辭作為我國哀悼文體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種專門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讀性的哀悼文體。 哀辭文體是誄辭的旁支。 誄辭的對象主要是王公、貴族、士大夫并以頌贊死者功德為主;而哀辭的對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壽終者”,同時以抒發生者哀悼之情為主。 吊文指憑吊性的文章,“吊”有慰問之意。 吊文內容較誄辭、哀辭廣泛,也較其龐雜。 可以說吊文是我國古代群眾性的哀悼文體,它不一定是歌頌功德的文字,如漢代司馬相如的《吊秦二世賦》。 吊文也可以對具體的事物而言,成為一種詠懷性的文體,如《吊戰場》之類。 祭文是古時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時所誦讀的文章。 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祭文。 祭文范圍較廣,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屬于哀悼文體的范疇。 今天我們所說的悼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它反映出新時代的新變化,無論在形式和還是在內容上,同古代的誄辭、哀辭、吊文、祭文均有實質性的不同。 2.現代悼詞的特征? 與民間古代哀悼性文章相比,現代悼詞具有以下兩個特征: (1.總結死者生平業績,肯定其一生的貢獻。 現代性悼詞是一種具有高度思想性和現實性的文體,人們以此既寄托哀思又通過死者的業績激勵后來者。 如毛澤東同志在追悼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所致的悼詞,留下了《為人民服務》的不朽篇章。 它不知激勵了多少勇于犧牲、為民請命的革命志士,直至今天它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多樣性。 悼詞既可以寫成記敘文或議論文,又可以寫成優秀的散文作品;既能以敘事為主,也能以議論為主,還可以抒情為主。 同時既有供宣讀的形式,又有書面形式。 概括來講,充分肯定死者對社會的貢獻,真誠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悼念和敬意,以質樸無華的語言和多種多樣的形式體現化悲痛為力量的積極內容。 3.悼詞要注意的問題? (1.明確寫悼詞的目的是主要介紹死者的生平事跡,歌頌死者生前在革命或建設中的功績,讓人們從中學習死者好的思想作風,繼承死者的遺志。 但是這種歌頌是嚴肅的,不夸大,不粉飾,要根據事實,作出合理的評價。 (2.要化悲痛為力量。 有的死者生前為黨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們的美德會時時觸動人們的心靈,悼詞應勉勵生者節哀奮進。 (3.語言要簡樸、嚴肅、概括性強,這也是寫悼詞應注意的問題。 4.悼詞的基本格式和寫作? 通常來講悼詞沒有固定的格式,但宣讀體悼詞形式卻相對穩定,這里主要介紹一下宣讀體悼詞的格式寫法。 宣讀體悼詞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1.標題。 標題的組成方式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直接由文種名稱承擔標題。 如《悼詞》。 另一種由死者姓名和文種名共同構成。 如《在宋慶齡同志追悼會上的悼詞》。 (2.正文。 悼詞的正文通常由開頭、中段、結尾三部分構成。 開始,以沉痛的心情說明召開或參加此次追悼會的目的,盡可能全面而準確地說明死者的職務、職稱和稱呼,以示尊崇,要注意這些稱呼之間的先后排列順序。 接著簡要地概述死者何年何月何日何時何原因與世長辭,以及所享年齡等。 中段,承接開頭、緬懷死者。 這是悼詞的主體部分。 該部分主要由兩方面組成。 一是介紹死者的生平事跡,即對死者的籍貫、學歷以及生平業績進行集中介紹,應突出死者對人民、對社會的貢獻。 二是對死者的思想、精神、作風、品質、修養等作出綜合的評價,介紹其對他人和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 如鼓舞、激勵了青年人,為后人樹立了榜樣等。 該部分的介紹可先概括地說,再具體介紹;也可先具體地介紹,再概括地總結。 結尾,主要寫明生者對死者的悼念及如何向死者學習、繼承其未竟的事業、化悲痛為力量,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等內容。 最后要寫上“永垂不朽”、“精神長存”或“安息吧 ”之類的話。 悼詞的結尾要積極向上,不應該是消極的,所以最后的結尾盡量不用“安息吧”這句話,因為“安息吧”是西方天主教為死者舉行儀式時用的一句話,這里面含有人生在世是痛苦的,只有死后才能幸福的消極思想。 (3.落款。 悼詞一般在開頭就已介紹了參加追悼會的人員情況,所以悼詞的最后落款一般只署上成文的日期即可。 現在的悼詞已經逐漸演變為遺體送別儀式時的一種生平宣讀或追思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