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父親:稱,父親大人 ,自稱孤子某某某 (如母親尚在稱孤子,如母親不在,稱孤哀子) 挽母親:稱,母親大人 ,自稱哀子某某某(如父親尚在稱哀子,如父親不在,稱孤哀子) 一:父族稱呼: (1)祖父之胞兄弟:稱伯叔祖大人,自稱侄孫。 (2)父之胞兄弟:稱伯叔大人,自稱脈侄。 (3)父胞兄弟之妻:稱伯叔母,自稱脈侄。 (4)兄嫂:稱尊嫂,自稱夫弟。回稱,賢叔,自稱愚嫂。 (5)侄婦:稱賢侄媳,自稱愚叔。伯父,回稱伯叔翁。 (6)弟婦:稱賢弟婦,自稱夫兄,回稱尊伯,自稱愚弟婦。 (6) 祖母之父:稱外曾祖大人,自稱愚外曾孫。 (7)祖母之親伯叔:稱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稱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稱舅祖大人,自稱愚甥孫。 (9)祖母之胞姊妹:稱姨祖母,自稱愚姨侄孫。 (10)祖母之胞脈侄:稱表伯叔大人,自稱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稱表姑父,自稱表內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稱姨表姻兄,自稱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稱呼: (1)母之父:稱外祖父大人,自稱愚外孫。 (2)母之內伯叔:稱外伯叔祖大人,自稱愚外侄孫。 (3)母之姑夫:稱外祖姑夫大人,自稱愚姻內侄孫。 (4)母之親姊妹夫:稱姨丈大人,自稱愚姨甥。 (5)母之脈侄女之夫:稱表姊夫,自稱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稱姨表姊妹夫,自稱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稱舅父大人,自稱愚外侄或甥。 (8)母之親表兄弟:稱表舅,自稱愚姻侄。 (9)母之母:稱外祖母,自稱愚外孫。 (10)母胞內伯叔母:稱外伯叔祖母,自稱愚外侄孫。 (11)母胞兄弟之妻:稱勐母,自稱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內侄媳:稱表嫂或表弟婦,自稱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稱姨母,自稱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稱姨表姊妹,自稱愚兄弟。 三:妻族稱呼: (1)妻之曾祖:稱岳曾祖大人,自稱愚曾孫婿。 (2)妻之祖父:稱岳祖父大人,自稱愚孫婿。 (3)妻之父:稱岳丈大人,自稱婿。 (4)妻胞兄弟:稱賢內兄弟,自稱姊妹夫。 (5)妻之母舅:稱內大人,自稱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稱內表兄弟,自稱愚表姊妹夫。 (7)妻之親表侄:稱賢表內侄,自稱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稱襟兄弟,自稱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稱內表兄弟,自稱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稱賢內侄媳侄,自稱愚內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稱賢姨侄,自稱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稱岳母大人,自稱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稱岳庶母大人,自稱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稱姻嫂,自稱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稱姻外祖母,自稱愚外孫婿。 (16)妻胞姊妹:稱賢姊妹,自稱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稱賢婿,自稱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稱賢侄女,自稱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稱賢內侄,自稱愚夫母。 五:姻戚稱呼: 子之親家:稱姻臺,自稱愚弟。 婿之伯叔:稱姻兄臺,自稱姻愚弟。 親家:稱姻翁老大人,自稱愚姻弟。 親家母:稱姻母老孺人,自稱眷侍生。 六:各親稱呼: (1)女之夫:稱賢婿,自稱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稱賢侄婿,自稱愚伯叔。 (3)女之子:稱賢外孫,自稱黍外祖(黍上祖母)。 (5)姊妹之夫:稱姊妹夫,自稱內兄弟。 (6)姊妹之子:稱賢外侄或賢外甥,自稱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稱姻太翁(母),自稱姻晚。 (8)姑夫:稱姑丈大人,自稱愚內侄。 (9)姑母之子:互稱表兄(弟)。 (10)女之婿:稱賢外孫婿,自稱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稱賢甥婿,自稱愚內舅。 (12)姑母:稱姑母大人,自稱脈侄。 七:師友稱呼: (1)業師:稱老師,自稱受業或學生(門生)。 (2)業師之妻:稱師母,自稱學生。 (3)業師之父:稱太老師大人,自稱門下晚生。 (4)業師之母:稱師太母,自你門下晚生。 (5)業師之子媳:稱世兄嫂,自稱世愚弟世侍生。 (6)業師之女:稱世姊妹,自稱世侍生。 (7)子之業師:稱老師,自稱世侍生。 (8)學生:稱賢友賢世侄,自稱友生。 (9)學生之父:稱仁兄,自稱世愚弟。 (10)同鄉:稱仁兄,自稱鄉愚弟。 (11)把兄弟之父比如姓李:稱李老伯父大人,自稱仁侄或蘭侄 (12)把兄弟之祖父比如姓李:稱李老祖父大人,自稱仁孫或蘭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