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人們在追悼逝者的時候,為什么會選擇送花圈呢?花圈起源于哪里,又是從何時開始流行的呢?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是沒有送花圈的習俗的,古人的喪葬儀式,多為搭建靈堂,以白布和紙扎飾之。大概是在清末年間,甲午戰爭失敗之后,中國才逐漸有了送花圈的習慣。 花圈最早是起源于希臘,大概在2000多年前,希臘人就開始用花圈拜神了。不過那個時候的花圈,并非紙花而是真花。 在歐美各國,辦喪事的時候,大家都會選擇送花圈,以示追悼。大多數的花圈都是用鮮花制成,也有少部分為了讓花圈保存更久,而選擇鐵制花圈或塑料花圈。 在歐美人的認知當中,花圈是勝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獎賞,死者帶上花圈之后,天使就會將他的靈魂帶往天堂。所以,在歐美的喪事當中,送花圈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逝者下葬之后,人們去墳前悼念,也多以送花為主。 清朝時期,當政者實行閉關鎖國,與世界各國都切斷了聯系,直到甲午戰爭之后,大清朝的國門才被打開,隨著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涌入,花圈風俗也就流行開來。 中國的祭祀文化,是崇尚“紙”的,所以花圈傳入中國,很快的就與紙扎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中國特有的紙制花圈。紙制花圈不僅造價便宜,而且保鮮時間長,祭祀中又可以燒掉,這也正好符合中國流傳了千百年的燒紙文化。 中國人去世之后,不會立刻下葬,一般都是在靈堂停夠一定的時日,才會下葬,于此,紙制花圈的優勢,就更加凸顯出來了。真花做的花圈,隔一夜就會枯萎,而紙制花圈,就是放上半個月,也還是鮮亮無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