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奠是喪祭中的薦饋活動,而祭則是吉祭中的薦饋活動。前者屬于兇禮,后者屬于吉禮。二者在五禮中的的大類就不相同。兇禮著重的是悲哀,吉禮著重的是恭順。
第二,奠的時分,是把死者當作生人來看待的;而祭的時分,是把死者當作鬼神來看待的。《檀弓下》云:“虞而立尸,有幾筵。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孔穎達疏云:“此一節論葬后當以鬼神事之。禮,未葬,猶生事之,故未有尸;既葬,親形已藏,故立尸以系孝子之心也。”
第三,凡奠,皆無尸;而凡祭,必有尸。尸是替代死者受祭的活人,從死者的孫子輩中選用。有的學者十分著重這一點。秦蕙田在《五禮通考》卷62就說:“后世祭不立尸,強名曰祭,實為薦、為厭、為奠罷了。”簡言之,祭而無尸,就不能叫做祭。
第四,奠的時分,死者的兒孫要自稱“哀子”“哀孫”;而祭的時分,死者的兒孫要自稱“孝子”“孝孫”。這就是《禮記·雜記上》所說的:“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孔穎達解說這句話說:“祭,吉祭也。謂自卒哭以后之祭也。吉則申孝子心,故祝辭云孝也。喪稱哀子哀孫者,兇祭,謂自虞曾經祭也。喪則痛慕未申,故稱哀也。”
第五,奠用樸素無華之器,祭則用有飾之器。《檀弓下》云:“奠以素器。”鄭玄注云:“凡物,無飾曰素。”孫希旦《集解》云:“蓋奠主哀,故器無飾;祭主敬,故器有飾。”
第六,因為奠時無尸,所以其禮儀簡單,只需奠置于地或席上即可;而祭時有尸,就涉及飲食之禮,其禮儀就煩瑣。咱們只需看一下《儀禮》中的《士虞禮》,就會對祭禮的繁文縟節有所領教。而《禮記·禮器》中說到的“季氏祭”,時刻拖得很長,“日缺乏,繼之以燭”,參與祭祀的人,一個個累得東倒西歪,左倚右靠,勉強支應(原文是“有司跛倚以臨祭”),簡直叫人視為畏途了。
看來,關鍵在于咱們對“奠”的涵義的認識。假如咱們認識到“奠”在這里是“葬前之祭”,而葬前之祭只能稱作“奠”;假如咱們又認識到“奠”與“祭”雖然是近義詞,但在某些場合又絕不能隨意代換:葬前只能用“奠”,葬后只能用“祭”。那么,咱們的問題也就方便的解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