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夢奠兩楹,73歲的孔子夢見自己“坐奠于兩楹之間”,預感到自己行將不久于人世,果真“寢疾七日而沒”。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而宋是殷商子孫,所以孔子自稱為殷人。殷人的殯喪禮節,會將死者棺木停靈在大廳當中的兩根柱子之間。
“奠楹、夢奠”后來就成為對德才者逝世的婉稱。這里的“奠”,是安頓、停放的意思。
奠是一個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形態像一個酒器放置在平地上。后來的金文演變成上、中、下結構,“酋”,代表精心釀制的美酒;“一”代表桌面;最底下多了兩點,像桌子的兩條腿。所以奠的原意就是將酒食等放置在臺面上,用來祭祀。
《禮記·檀弓下》中有這么一句:“虞而立尸,有幾筵。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已。”啥意思呢?
“虞”是下葬后的拜祭儀式,“幾”就是幾案,“筵”,指鋪在地上的席子。
周禮的下葬儀式中,會找一個與逝者有血親關系或外貌相似的人,擔任“立尸”接受大家祭拜,只有這時才會把幾案和席子擺放出來。
在這之前,祭品器物都放置在地面上。因為置于地,所以葬前的祭不叫祭,而叫奠——奠,置也。
人初死入殮暫厝后,需求擺設飲食以安其魂靈,這個進程叫做奠。
古人認為,逝者沒有下葬之前,他并不算真實意義上的逝世,會用對待生者的禮儀對待他,將棺柩停在家里,預備酒食供奉;下葬之后,才是真實的離世,以活人對待他的禮到此完畢,而以鬼神對待他的禮從此開端。
清朝的“樸學大師”孫詒讓,對于“奠”的流程有詳細的介紹:
“喪禮之奠有十,唯始卒及朝夕奠為小奠,其小斂、大斂、朔月、月半、薦新、遷祖奠、祖奠、大遣奠,并有牲體,為殷奠。”
逝者逝世當天和第五天日出、日落的供奉比較簡單,是“小奠”;其余的“八奠”是盛大的殷奠,需求大祭,酒食豐盛,要有馬、牛、羊、雞、犬、豬等家畜。
一言以蔽之,下葬是條分界線:是奠的完畢(給死者設置祭品),祭的開端(向鬼神獻上祭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