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人追悼會上的悼詞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追悼會,悼念—老人。 —老人生于一九二一年農歷三月十三日,二零零六年農歷正月初二日凌晨,—老人永遠告別了人間和她的兒孫,駕鶴西去,享年八十六歲。 —老人的一生是勤勞一生,艱辛一生,簡樸一生,平凡一生,也是不平凡一生。 —老人性格堅強、樂觀向上、熱愛生活。她和原東山政協常委、國民黨起義將領歐錫雄一輩子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當丈夫蒙冤入獄,她在逆境中用軟弱的肩膀支撐著整個家庭,用瘦弱的雙手整日操勞,是家庭的頂梁柱。在任何艱難困苦中,她挺直腰桿朝前走,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無償地奉獻給了五個子女,使他們成家立業,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老人少年曾受到較好的教育,從小就養成聰明、果斷、生活信念堅定的性格。抗日戰爭爆發后,她關心國家命運,懷著報國之志積極投入抗戰中。當時,東山縣為組織廣大婦女協同抗日,創辦婦女助教訓練班,招收一批品行端正、深居閨房,并具有相當文化程度的女青年入班受訓。青年—老人激于對日寇侵華罪行的義憤,敢于沖破封建習俗禁區,沖出閨房,奮志報考,穿上軍裝,投身抗日洪流。青年—老人在訓練班畢業后任梧龍和白埕鄉的婦女隊長,她發動青年婦女踴躍報名接受軍訓,支援抗日前線,為抗日盡了一個中國人的責任。這是她人生的一個精彩亮點。 —老人的丈夫 是原福建省鹽警總隊駐東山鹽警大隊少校大隊副。東山臨解放時,他完全可以攜帶家眷逃往臺灣。但在中國共產黨起義投誠政策感召下,也得到妻子 的支持,毅然在詔安林頭率部起義,走上光明的道路。不久,丈夫蒙冤入獄,到外省勞動服役。她由一個國家干部家屬一下子變成犯人家屬,非常痛苦。但是她沒有被不幸打倒,而是頭鬃打緊緊,頑強生活下去。她把家庭遷到莆田,辛勤勞動,頭做腳犁,含辛茹苦,捧屎抓尿,撫養五個子女。那時候,家家靠工分吃飯,家中就她一個勞動力,一年到頭,多半的日子要帶著沉重身子去上工。放工回家,還要照管一群年幼的兒女。豬在叫,雞在跳,家里家外、灶前灶后,都是干不完的活。到地里上糞,到溝里擔水,一有空閑就織裙圍帶,天天深夜要紡線。嗡嗡的紡線聲把兒女送入夢鄉,咔嚓的織帶聲又把子女從夢鄉驚醒。她冒著打擊投倒把活動的政治風險,把辛苦織成的裙圍帶、斗笠帶、皮裙帶偷偷拿到集鎮上賣,以換取生活費。但因為丈夫服役,常引起他人誤解,她也受盡了委屈,這是她精神上最痛苦的地方。
那時,—老人很想念家鄉的井水,想念家鄉的田洋仔,想回到生她養她的家鄉。但由于缺少路費,幾次都回不成。后來,在新加坡的親人給她寄了路費,她終于實現了愿望,高高興興帶著兒女回到了家鄉。家鄉親人沒有拋棄她,熱烈歡迎她的歸來。這時,她忘記了人世間的炎涼冷暖,積極參加生產隊勞動,建設家鄉。盡管道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徐雪花老人心態一直很平和,總是樂觀向上,和鄰居和睦相處,與人為善。她很少記仇,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絕無害人之心。 1975年,適逢國家大特赦,蒙冤服役多年的丈夫終于回到了身邊,一家團圓。這時,她可以告慰丈夫的是,在那樣極端困難環境下,她把五個兒女都送進學堂,學習文化,學習做人的道理,學習謀生的本領。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她的丈夫問題得到甄別,得到平反,恢復了政治名譽。她衷心感謝政府實事求是的政策,使她夫妻有個幸福的晚年。—老人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對社會抱怨,過去生活雖然對她很不公平,但她忘記過去,忘記不幸。過去個別人對她的誤解也不計較,她覺得那是由一個時代造成的,她有一顆寬容心,能夠寬恕他人,能夠寬恕社會,給徐雪花老人的晚年生活帶來了自由和安寧。這時,她丈夫熱心統戰工作,利用過去與國民黨將領的關系,經常和他們聯系,告訴祖國對臺灣和平統一的政策、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老人支持丈夫的工作,盼望臺灣早日統一。 200年丈夫患病以后,她照顧周到,盡了妻子的責任。丈夫逝世后,對政府她沒有提出任何的要求。2005年下半年起,她患腦血管病,臥病在床。她頑強地和疾病斗爭,子女抱著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終于未能挽救徐雪花老人的生命。正月初二凌晨,徐雪花老人慢慢地閉上雙眼,永遠地告別了我們,告別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離開了疼愛她,孝順她的子女孫兒,離開了關心她,愛護她的親朋好友、鄰居,告別了人間。 今天,大家參加追悼會,來給徐雪花老人送行。安息吧,徐雪花老人,大家相信,那邊的世界,您的生活從此永遠充滿陽光。 希望—老人一路走好! 2006.02
更多悼詞》》更多挽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