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建立墓區(qū),并對此傾注了極大的熱情。這是因為:
首先,它給了人們一種歸宿感。人生存時要有歸宿感,死后也要有歸宿感。而中國歷來以農業(yè)立國,重土地,表現(xiàn)為生時留戀鄉(xiāng)土,死后則歸葬祖墳,此為人生之最后歸宿,因而后世也就有"入土為安"之說。第二,滿足了人對永恒的需求。墳墓是重偶像的產物,保存遺體,似乎自己就并未徹底消失,而在重偶像崇拜的中國又尤投入,奢望以此"不朽"。第三,維系代際聯(lián)系和教化人心。在宗法制的中國古代,祖墳起到了維系代際聯(lián)系和教化人心的作用。祖墳是本家族的源頭、最高偶像物,乃至賴以興旺發(fā)達的寄托所在,因而,人們將自己死后能體面地進入祖墳視為一個完滿的人生,并通過對祖墳四時祭祀維系整個家族。歷來,不準埋入祖墳都是對死者的嚴厲懲罰。由于祖墳如此重要,故中國久有死于外地者,親人扶靈柩歸鄉(xiāng)(葬于祖墳)的習俗,即所謂"落葉歸根"。扶靈柩還鄉(xiāng)畢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故后世壯烈之士反其道而行之,提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民間則有"何處黃土不埋人"之說。這也算是中國古代人埋葬觀念的一大變革。第四,顯示社會等級,炫耀社會地位。墳墓是死亡文化中最能顯示社會等級、炫耀社會地位的一類形式。中國古代國家歷來以此顯尊卑,獎功勛,以國家為社會之中心、官吏為天下之楷模的政治格局和價值導向。中國人心靈中深藏著一種奇特的濃烈的"依戀祖墳"的心理情結。但從工業(yè)革命以來,和平時期的政治家們以"發(fā)展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類的口號來吸引和安撫民眾,并以歷年本國社會經濟增長的百分比來證明自己的執(zhí)政是成功的。 來源:中華五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