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的精神補償 在人類還無法完全認識與控制大自然以前,鬼魂祭祀所體現的無疑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在人們心目中,人的命運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陰間的鬼魂手中。人們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力,倍覺人生短暫,朝不保夕,災難重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并由此引發對未來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們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尋求心靈的寄托與慰藉。從這個意義上講,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種對人生的精神補償。祭祀鬼魂,總會得到鬼魂的關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 2.寄往天國的祝福 死者一咽氣,生者就在忙于祭祀,為死者在陰間的幸福創造各種條件。人一死,便國將死者用的枕頭拆開,扔至地下,同時拆去帳幔,目的的不讓死者墮入天羅地網,來世不得超生。 接著就要將珠寶或米飯置于死者口中,以免來生貧窮或饑餓。人剛氣絕,還得趕緊用棉紙,拈成紙燈花,醮上香油,從靈前點起,一直至大門外頭,稱作引魂燈,的地地方又有燒引魂車的禮儀。正式入斂時,得將絆腳絲解下,否則托生后便不能走路,或者來世不能鵬程萬里。入棺后,由孝子用新棉花或新布蘸溫水為死者擦洗一下眼睛,稱為"開光"。據說,這樣做就能使死者來世光明,否則會轉生成 盲人。蓋棺時,還須把死者生前的衣物和平時喜愛之物放置于棺內,但不能放皮衣服,以防死者轉生為畜牲。入斂之后,便要舉行"朝 祭奠",每日早晚在死者靈前都要長供酒飯,以保死者在陰間酒足飯飽。接著進行"接三"送三"祭祀儀式,焚化紙錢、車馬、仆人、樓閣等,以使死者在陰間過上高級生活,七七之祭中,喪家要請僧道念經做法事,以減輕死者的罪惡,超度亡魂,使亡魂早入天堂。 在出殯的祭祀中,喪家除美酒、燒化物品外,親友還要舉行路祭,以使死者在陰間的財富更加富有。葬后三天進行"關三",喪家要提著酒菜等祭品,奠祭死者。以后每逢年節,生忌日也都要以豐厚的祭品祭祀死者。人們不厭其煩地祭祀,主要還是一種對死去親人的懷念心情的表現,是一份寄往陰間的對死去的親人的祝福。 3.祈望死者福蔭后人 死亡祭祀不辦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往往還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在中國古代利用鬼來干成大事的大有人在,隋文帝用鬼取得帝位,陳勝、吳廣用鬼了動農民起義,田單用鬼詐燕將以及各朝祭神請福等,都說明人們祭祀鬼魂還是為了利用其效力。在死亡祭祀中,請亡靈福佑子孫是祭祀的直接目的之一。 4.社會秩序的管理功能 最初人類對自然神的祭祀,目的就是企望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平衡關系。因為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對強大的自然力束手無策,總覺得人的命運牢牢地掌握在天地鬼神手中,人們想通過豐厚的祭品,虔誠的祭祀來娛神娛鬼,使之不要加害于人。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統治者對祭祀加以利用,并給祭祀儀禮以種種規定,強調祭祀禮儀對人民大眾的管理功能。從此,祭祀禮儀中的等級觀念開始強化并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很顯然祭祀之禮在這里已成為鞏固統治政權、調整內部關系、緩和社會矛盾、限制人民自由、制約和性的一種統治手段。統治者往往借助行政力量,這一儀祀推而廣之,要求人們無條件地遵守,一絲不茍地執行、忠心耿耿地維護,否則即進行鎮壓。 對死人的祭禮,實際上是對活人的恭維,是在顯示活人和活人所代表的那個社會關系的勢力。一般來說,每多一個鬼和一個祭鬼儀式,就會給社會多增加一個走向進步、文明的障礙物和精神羈絆。假如人們把用于祭祀鬼神的一半忠誠和熱情用在社會進步措施和生產力的發展上,那么社會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前進。 5.對祖宗的崇拜與感激 鬼魂祭祀除了政治和社會人文方面的意義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對祖宗的崇拜與感激。在古代中國的宗法統治的社會里,人的生命、財產、權力都是從祖宗那里承繼進來的,父母生我、養我、教我,直至長大成人。這種孝親觀念世俗化以后,體現在死亡祭祀中就表現為對祖宗的崇拜與感激。死亡祭祀對死者來說,在實際上是無任何意義的。對于生者也是一種無休止的折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應該移風易俗辦喪事。 死亡祭祀對于生者是一種無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會巨大的社會財富的浪費。首先,喪葬祭祀是對生老者肉體的直接折磨。喪葬祭奠諸事,禮俗繁雜冗長,有吊唁、設祭、出殯等幾十項禮節,折騰人力,損人精神,一場喪事下來往往搞得人筋疲力盡。其次,喪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費。除錢財外,土地的浪費也是十分驚人的,我國是一個土地資源相當有限的國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辦?如果繼續讓鬼居擴展下去,總有一天我們就會被擠出地球生活圈的。其三,喪葬祭祀使生者成為死者的奴隸。辦喪事琿奢,在歷代都有人反對,然而始終行不通。多數喪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關鍵是怕被人譏誚為薄待父母而落個不孝的名聲,所以勉力從事,多為夸張,寧可過奢而決不從簡。封建倫理要求,三綱五常,百善孝為先,如父母死了不好好表示一番,那就是大逆不道。這像一條牢牢的枷鎖,嚴重束縛著人們,使他們成了鬼魂的忠實奴隸。 因此,我們主張移風易俗辦喪事,變革不合理的死亡祭祀制度和風俗。這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生產方式的現代化,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變化。現代社會,強調時間觀念,辦事講求效率,實用,講究科學。對于喪葬祭奠禮儀風俗,應該依據時代的要求,提倡喪事新辦,移風易俗,從簡從速。 從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喪家和子孫后代的立場出發,節約社會勞動,減少物力、人力、財力的耗費,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真正造福于人類子孫后代。改革殯葬舊俗,人死后火化,不留骨灰或將骨灰深埋地下,不建墳墓,或深埋后植樹作永久的紀念,或將骨灰撒向祖國的江河湖海大地,回歸大自然,節約土地資源,改革死人同活人爭奪土地的土葬舊俗,留給后代一個寬裕的生存環境。 來源:中華五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