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已杳
喪葬 有關喪葬的習俗,同樣,敦煌寫本《吉兇書議》記載最為詳細。從入棺、吊喪、卜宅、大小殮、啟柩、送葬、臨壙、掩埋、都有相應的禮儀文字。如吊詞,就有吊父母亡、吊人翁婆亡、吊人伯叔姑兄姊亡、吊人弟妹亡、吊人妻亡、吊人姨舅亡、吊人小孩亡、姑亡吊姑夫、姊妹亡吊姊妹夫、吊人妻父母亡、吊人女婿亡、吊人子在外亡等各種吊答詞,這些都是《開元禮》中所沒有的。還有在 P · 2622 《吉兇書議》記載了敦煌葬俗中臨壙設祭的內容 ,“柩車到墓,亦設墓屋,鋪氈席上,安柩北首。孝子居東北首而哭,臨壙設祭”。 P.3765 為晚唐的“臨壙文”:“卜善地以安墳,選吉祥而置墓,于是降延清眾,就此荒郊,奉為亡靈臨壙追福,惟愿以斯舍施功德,焚香念誦勝因,資用亡靈所生魂路”。在敦煌喪俗中,當靈車到達墓地后,要舉行一次隆重的齋會,臨壙設祭。臨壙設祭的目的是為亡靈追福。 敦煌喪俗中還有預修生七齋的習俗,七七齋本來是亡人的齋忌,而敦煌人提倡在世之人預修生七齋。 P.2003、P.2870、S.2489、S.3147 等《佛說閻羅王受記四眾逆修生七齋往生凈土經》(亦名《十王經》),提出預修七齋的好處:⑴“必出三途,不入地獄”;⑵(死后)“判放其人生富貴家,免其罪過”;⑶“若是生在之日作此齋者,……七分功德盡皆得之,若亡歿已后,男女六親眷屬為作齋者,七分功德,亡人惟得一分”。預修生七齋得具體做法有兩種,一是“每日二時,供養三寶,祈設十王,唱名納狀”。另外一種是每七作一齋,“如至齋日到,無財物及有事忙,不得作齋請佛、延僧建福,應其齋日,下食兩盤,紙錢喂飼”。莫高窟壁畫彌勒經變有“老人入墓”得情節,畫面上一座座墳墓形制的建筑,有的老人坐在里面,有的老人正被攙扶著走向此處,這是預修生七的形象表現。 本文來自吊詞悼詞文化網 www.5xianhu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