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添愁
舊中國殯葬禮俗的落后性_花圈代送網
1、 葬禮的階級等級。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自古以來就有天葬、水葬、土葬、保存干尸等多種葬法。在人口眾多的漢族地區(qū),土葬最為普遍。雖然喪葬從古代的原始社會就有,但到了階級社會才形成制度,殯葬禮儀開始復雜化,并帶上鮮明的階級性。商周時期則出現了"貴賤有儀、上下有等"的葬制。天子、諸侯、大夫、士、奴隸主死了,對殮、殯、葬祭的時間、儀式、棺槨及殉葬品等,都有等級區(qū)別,奴隸主階級為利用宗教迷信維持其統治,厚葬之風和迷信活動盛行。他們可以把奴隸當做祭祀品、殉葬品,而奴隸死了則"舉而委之壑"。
2、 葬禮的封建迷信。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普遍利用宗教、神學思想和總法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意識形態(tài)進行思想統治。這些思想反映在殯葬上,就是強調"慎絡追遠"、"入土為安"、"重殮后葬",極力提倡"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襟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破家而葬、債子而償",宣揚先人的墳地"風水"好,后人可以升官、發(fā)財,還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迷信思想,愚弄人民。并以此為根據,制定了一套復雜、繁縟、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的殯葬禮儀,大力推行土葬、厚葬、禁止火葬,在法律上還制定律條,違者判罪。封建社會的喪制喪禮等級更加森嚴。在秦漢地主階級專權時代,對棺木的顏色、大小、厚薄,墓坑的長短、深淺、寬窄都有區(qū)別的規(guī)定。
漢代規(guī)定皇帝和貴族死后要?quot;金縷玉衣"為殮服。不惜耗費勞動人民的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為統治者修陵墓,建祠堂、立碑亭、建造地下宮殿。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明萬歷皇帝朱翎的陵墓,其隨葬品有金銀器皿、玉器、瓷器、絲織品等三千多件,建造這個地下宮殿所用的料,有山東的金剛磚、浙江的松木、云南的大理石等,用工達四千多萬個,耗費白銀八千多萬兩。秦始皇墓耗費比這要大許多倍。各種墓碑、石人,石獸和其他附屬建筑物,雄偉的祭祀活動,都顯示了豪華的排場和死者的權威。
3、 由于歷代統治者竭力推行土葬和封建迷信的喪制、喪禮,天長地久在我國形成了一種習慣勢力,成為我國人民的重要殯葬習俗,給勞動人民在經濟上造成巨大的負擔,在精神上帶上沉重枷鎖。直到現在,群眾中仍存在著"入土為安","重殮厚葬"的舊思想,人死后"做道場","選風水",扎紙人紙馬、金銀山、轎車、電視、家具,披麻戴孝,吹奏樂,揚幡送殯、擺供祭靈,宴請賓客等仍未根除。
來源:中華五千年
/listzt-4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