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憶天倫
祭祀儀式_花圈代送網
1.儒家經典中的祭祀儀式 中國古代的喪葬祭祀儀式隆重而繁瑣,并且往往以儒家經典的形式給予規定。據有關文獻資料,下葬之后儒家文化規定的祭祀儀祀主要有下列幾種: (1)反哭之祭 反哭意思是死者下葬之后,喪主奉死者牌位從墳上回到家里,在家里安放牌位時所進行的一種祭祀儀式。因為是從墳墓之處返回家中,又因祭祀的內容主要是哭,所以稱之為反哭之祭。反哭之祭的程序主要包括二項,一是安放靈牌,需要注意的是靈牌的位次不能放錯,要按死者在家族中的尊卑地位擺。二是哭禱,祈禱的內容為:乞求諸位祖先的靈魂,接納新死者的亡魂,讓他加入陰間家庭的行列,并經新死者的亡魂以各方面的照顧。這一項是不能少的,少則達不到祭祀效 果。 。2)虞祭 父母葬后迎接他或她的魂魄于殯宮之祭叫虞祭。虞是安之意。按儒家的觀點,死者下葬以后,骨肉歸土,但靈魂沒有歸處,故行虞祭,使死者的靈魂也行以安定。據古禮,虞祭要舉行三次。第一次虞祭在下葬當天舉行;第二次虞祭在第一次虞祭后的第一個柔日舉行;第三次虞祭在第二次虞祭的第一個剛日進行。古代用天干記日,十天干中凡乙丁已辛癸為柔日,甲丙戊庚壬日為剛日。 據古代的解釋之所以如此選日子是因為:"柔日陰,陰取其靜","剛日陽也,陽取其動也。"從而達到陰陽相合,天地適宜的目的。古代虞祭的具體操作,現已無從考察。 。3)卒哭之祭 卒為終止的意思,哭指"無時之哭"。古代喪葬禮儀,百日祭后,改無時之哭為朝夕一哭,名為卒哭。古代孝子從父母死到殯,哭不絕聲;殯后居廬中,念及父母即哭,都稱"無時之哭"。卒哭禮祭后改為朝夕各一哭,叫"有時之哭"。卒哭之禮于三虞后的一個剛日舉行。古禮,士三月而葬,葬后又連續舉行三次虞祭,至此已近百日。屆時,要上祭品。紙錢,要哭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自己的不孝。此后行祭者就不需要"不時之哭",而只須朝夕一哭了。 (4)祭 是新死者與祖先合享之祭,時間中卒哭之祭的第二天舉行,主要內容是奉死者之神主祭于祖廟,因為祖孫昭穆相同,所以要附屬于祖廟。不過 祭之后,新死者的神主仍需要還家,要等到大祥之祭舉行后,才能正式遷入祖廟,在祖廟中才有自己的班次。 。5)小祥之祭 小祥是指父母死后一周年的祭祀。"小祥,祭名。祥,吉也"。這就是說,到了小祥之祭后,孝子可漸除身上的喪服,換上吉服。例如男子可以除去頭上的喪帶,換上熟絲織成的練冠,所以小祥之祭又稱"練祭"。小祥祭祀的重點是以練服代替喪服。 。6)大祥之祭 大祥之祭是指父母死后兩周年的祭禮,稱"大祥"。在古代,儒家經典規定,卒哭祭后,孝子只能吃粗飯飲水,小祥祭后才可以吃菜和果子,到大祥祭后飯食中則可用醬醋等調味品。 (7)禫祭 禫為喪家除去喪服的祭祀。禫,祭名也,與大祥間一月。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禫祭時,在向死者叩頭跪拜、上供祭品、燒紙錢之后,要宴請賓客。此祭舉行后,喪事才算辦完。喪家生活歸于正常。 喪期中的祭奠儀式 喪期中的祭奠儀式主要有:設奠、開吊、三日祭、作七等。現將其儀式程序分述如下: 設奠又叫成服疫奠。大殮后次日早晨設奠,初祭。初祭儀式是:首先請甲乙二人為禮生,甲負責唱禮,乙負責奠獻。將靈牌放靈案上,甲乙分別站立在靈案左右兩方,然后進行奠祭,其程序為: 。1)奏哀樂、鳴炮。樂止。 。2)啟帷、行大奠禮。孝子匍匐出帷,起,就喪主位。如孝子哀慟過分,不能起立,可使人扶其站立。 。3)有服者皆就位。按親疏序列立于孝子之后。 。4)上香、叩首。香由甲授給孝子,孝子執香,叩首,再交乙插于香爐內。 。5)再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6)三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7)獻爵、叩首。甲將爵交乙,乙再將爵獻于靈幾上。 。8)果品、叩首。甲將祭品中的果品交給乙,乙接過獻于靈幾上。 (9)祭品、叩首。方法同上,并唱各個祭品的名字。 。10)主祭者讀祭文。父死,主祭者為孝子,若孝子不能讀可請別人代讀,讀后燒。 (11)祭奠畢。喪主及陪祭者鞠躬退下,回靈堂后守棺。 (12)奏哀樂,鳴炮,止。 開吊 在設奠之后到出殯之前,接待族戚親朋前來吊喪,稱為"客祭"。為了方便接待,也可以在該期間內選定一兩日為開吊日期,告知親朋前來吊祭。親朋吊喪若按隆重禮儀,須行三跪九叩之禮。祭奠時請甲乙禮生分立靈案祭桌兩旁,甲司儀,乙香獻祭品。主祭、陪祭者跟著禮生的司儀聲行禮。儀式程序如下:(1)哀樂,鳴炮,止。(2)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同祭者就位。各依次站立在祭桌前,面向靈堂,低頭而立。(3)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主陪祭者從原位向前一步,同祭者在原位不動,均隨主祭者一同跪拜起立。(4)上香,叩首。乙禮生將香遞給主陪祭者,點燃后遞還乙禮生插于靈桌香爐內,祭者叩首。如此三次,三上香完畢。(5)起,平身復位,祭者起立,倒退原位站立。(6)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7)獻三牲,獻果品。有什么祭品,甲就喊什么名,乙依照喊聲將各種祭品捧上祭桌擺列,擺完甲再喊。叩首,五叩首,六叩首。(8)獻財寶,獻財寶,獻財寶。乙將燒給死者的祭品遞給主、陪祭者,主、陪祭者將祭品由下而上舉,連續三次,然后放在靈前或焚燒。叩首,八叩首,九叩首。奠酒,奠酒,奠酒。9)主祭者讀祭文,也可由陪祭者代讀,讀畢焚燒。(10)起,平身復位,孝子孝孫謝禮! 。11)孝子孝孫退回守棺。(12)奏哀樂,鳴炮,止。(13)禮畢。 三日之祭 關三之祭在葬后的第三天下午進行。相傳死者在葬后的第三天要見親人們一面。所以這一天死者的親眷們要身穿白色孝衣,準務好祭品,主要是用米糕做的圓形"關三果"。來到墳前給死者上供祭品,燒香叩頭,還要給死者修整墳墓。關三之意是此后死者與親眷成為人鬼關系,"關三"之后,死者成為墳山上的新鬼。 此外,漢族許多地方有三朝接煞之祭,即在靈堂掛上白布幔,靈桌供上神主、男女紙俑及杯筷香燭等物,請來的和尚道士在靈堂設壇念經,稱為"打掃"。打掃時在死者房內設一座位,將死者臨終時穿的衣服放在座位上,和尚道士對著念度人經一卷,念畢,焚燒衣服。據說這樣就可超度死者,除去喪家的不祥之氣。做七 "做七"是民間舉辦喪事經常舉行的一種儀式。通常,"做七"要舉行一種超度死者亡魂的法會,所以"做七"又叫"水陸道場"、"水陸大會"、"水陸齋儀"。舉行法會的時間較長,最少為七天,多則可達七七四十九天。參加法事的僧道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做七的內容為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在民間,"做七"之所以很普遍,是因為俗信人死后還會轉生。從剛死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期,期滿后即再降生;若一期屆滿未得生緣,須再等一期;最多到第七期,必定降生。由于從已死到再生之間福禍不定,所以死者的親屬每隔七天要祭祀一次,請僧道替死者誦經修福,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 "頭七"一般在死后的第六天舉行,也有從第七天開始作首七的。 "二七"在死后第十四天舉行。 第一部分,面向幛子右手邊(或頂邊),頂頭主要寫死者姓名加頌詞稱呼。 第二部分,正中間寫祭幛語,字距要一致,如寫挽聯,則兩邊對稱,也可不要這一部分,直接寫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面向幛子左手邊(或底邊)頂尾寫送祭幛人姓名加身分稱呼和悼詞,如送祭幛者與死者系親屬同姓,送者可只署名,不寫姓。 來源:中華五千年
/listzt-4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