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碑文正面 父親(張志德)出身農家,兄弟四人排行老三。幼時困頓清貧,衣食無著。八歲即放羊喂牛,打短工,拉長工。伯父叔父被抓壯丁后,杳無音信。他就支撐家業,下苦力營生,贍養祖父、祖母、曾祖父、曾叔父。建國后,先后做過消費隊長、保管員、貧農代表。
母親(邊春鳳)祖籍河南省扶溝縣白壇鎮前張村,家境窮苦。一九四零年家鄉遭遇黃河決口之災,她與家人逃荒離散,只身流落陜西,傭工乞討,流浪無所。十八歲嫁到張家。
父 母貧窮結發,相依為命,濡以沫,敬如賓。上悉心孝敬四位老人,使其老有所依,福享至終。下盡心撫育四個兒女,使其寒能身暖,饑能飽腹。三年艱難時,忍饑挨 餓,糠菜當飯,口中省食,留給兒女。收工之余,養殖豬羊,織布绱鞋,聊補家用。元旦夜,母親夜以繼日,飛針走線,趕做兒女新年衣。疼兒不知累,愛女未得 閑。猶如大樹無言,羽庇蔭護,草生苗長。
父母勤勞聰智,仁慈剛正,搖樓播種,紡織裁縫,無不通曉嫻熟,剪紙繡花,更為奇巧,譽為把式巧手。與相鄰和睦相處,重辭讓,樂助人。東家建房,父必到場;西家嫁女,母定幫助。猶如小溪無聲,涓涓不息,滋養四方。
父母終生為農,只字不識,極富遠見,深明知書達理之重。為使兒女讀書,賣羊奶,攢雞蛋,白日收工,夜晚加班,漿染紡織,籌措學費。猶如老牛無語,默默舐犢情,殷殷望子成。
父 母心明,教子有方。平素溫言鼓舞勸導,從不惡語責罵責打。教之立志高遠,奮發上進;教之勤謹做事,有始有終。兒女成才后,又勸誡教導,警示聲聲。及至病榻 臨終,仍諄諄教兒,廉潔營私,善待人生,無愧蒼天厚土、列祖列宗。以身作則猶如巨書無字,義理精邃,令人憶念,獲益良多。
父母終身,豐衣足食,流離失所。災難的終身雖無耀眼之輝煌,然勤勞純樸,慈祥敦厚,恬淡寡欲,坦蕩無邪。從世而言,可謂凡人,極端普通;從家而言,可謂偉人,極端崇高。是兒女永遠的楷模。
婁敬蒼蒼,漆水泱泱,父母之德,天長地久。歲月易逝,緬懷無疆,草木榮枯,慈恩永芳!
永壽縣中學高級教員 王 * * 撰文
陜西省書法協會會員 王 鷹 丹書
歲 在 癸 未 二 零 零 三 年 孟冬
碑 文
陳 公諱人瑞,平輿縣射橋鎮單老村委陳莊人。其父諱能云,母韓氏,兄大先,嫂趙氏。陳公出身清貧之家,晨出暮歸,以事田畝,篤行孝悌之道,恪盡哺育之責,為人 忠厚,樂善好施。躬耕之余,亦施泥瓦工匠于鄉里,而不取分文報答,為人稱道,享壽八十有七。太君畢氏,孝敬公婆,晝耕夜織,相夫教子,可謂賢德。鄰里是非 口角,出面調解,必化干戈為玉帛。由是親鄰和睦,怨聲載道。一九四八年國軍十一師過境,拉陳公為民夫。畢氏聞訊后急赴軍宿處,婉求其長官,告以家中實情: 公公病故急待安葬,婆母臥病在床需求侍奉,四個幼兒嗷嗷待哺,丈夫走了必將家破人亡。語畢,長官開出路條,放陳公歸,家得以安。孰知天不假壽,竟于五十五 歲時駕鶴仙去,不亦痛哉!而今家道興盛,四子有成。長子茗生長期擔任射橋鄉信譽社副主任,已故。次子道生擔任村支部書記多年,亦故去。三子振生擔任本村生 產隊長和大隊干部多年,得到村民普遍好評。四子香亭歷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公社黨委書記、縣衛生局長、縣計經委主任兼黨組書記等職,榮獲省勞動模范稱號, 遭到毛澤東等國度指導人接見。退休后興辦平輿縣炎黃文化研討會,出任會長和市炎黃研討會副會長。組織成立縣陳氏文化研討會,出任會長和省陳氏文化研討會副 會長,并率蕃公后嗣對平輿陳氏宗譜停止續修。其家族五世同堂,子孫輩計有一百一十四口之眾,處級干部二人,科級干部八人,大學生十一人,人才輩出會于一 堂,報效祖國造福桑梓,令人不勝羨慕。為彰顯老人之功德,謹立碑銘志以為恒念。如二老有知,必當含笑九泉。筆者行書于此,感而詩贊曰:自古孝忠出義門,蕃 公后嗣世人欽。多行善舉何須報,應有福蔭惠子孫。平輿縣作家協會主席張留坡撰文并聯
陳香亭父母碑碑聯:
正面用聯
上聯:澺水陳村輔吉地元龍高臥
下聯:花香鳥語頌鴻恩仙鶴常游
橫批:千古流芳
反面用聯:
上聯:終身心厚千秋長納祿
下聯:百世裔賢萬代永居福
橫批:音容宛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