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 人死后用布條縛為蹲狀,雙手合十,拇指撐于下頜骨,關閉布日瓦(遮尸布,顏色因亡者年齡有異,老人為黃色,青年人為白色),裝入木制坐棺。
在葬禮期間,請喇嘛念"指路經"。親友前往祭奠,祭奠品一般為燒紙、饅頭。若是女兒、外孫,另加哈達一條、油餅12個、茯茶一包。送葬之日用坐棺抬到野外,取出布日瓦,將尸體面向西方,置于用一百二十片土塊砌的塔布(焚爐)內,砸碎坐棺以柴火焚化。三日后將骨骸揀入長棺彩骨灰盒中,暫埋它地。第二年清明節移入祖墳。非正常死亡者則埋于外闕。
天葬 將亡人置于山野中,讓鷹鷲啄食。如三日不見來食,則請喇嘛誦經焚香祈禱,或挪于它地以吃完吃盡為止。此種葬式多用于孩童。
土葬 棺材式樣與漢族相同,多用柏木做成。葬儀必請喇嘛念經,治喪期一般為五至十天,家中老人亡故后,男子要翻穿褐衫,腰系麻帶,脫帽。婦女不穿紅著綠。從埋葬后的第三日起,家人天天下午要帶上柏葉、燒紙、炒面、茶水去奠祭,一般以49天為朔。當年春節不能夠貼紅窗花,改貼綠窗花。
互助地區多數實行火葬,少數實行土葬。民和、大通地區一般都實行土葬。同仁地區的土族實行火葬,也有土葬的。豈論是火葬還是土葬,都要舉行喪葬儀式。
老人病故后,將其衣服脫去,將遺體扶起,成蹲坐狀,雙手合十,兩拇指撐于下頜骨,放在原處的炕角頭,四周用潔凈土坯擠緊,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當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請同族各戶家長商議治喪事宜。請木匠趕做靈轎。第三天下午,將遺體入殮,用一條向左擰成的白布或黃布條,在每一關節處綰一鄉球,一身要綰七至十三個,然后套上黃布做的套子,土族語稱"布日拉",裝入靈轎內。靈堂設在堂屋里。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老人病故要請喇嘛誦經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請同族老少集體念"嘛呢"。
舉行葬禮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語稱"日格"。同族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有要來吊唁,舅舅來"認骨"。
土族喪葬要待客。一般分三頓飯、饃饃茶、酥油炒面、蒸油饅頭和稠米飯。一般不動葷,只食齋。三道茶飯后,舅舅舉行"擺外"、慰亡靈儀式,對亡人的一生作出剛正的評價,對兒孫們的孝心作出批駁。"擺外"后,黃昏時分,請人到一個僻靜處,砌火化爐。舉行火化儀式,一般在早晨六七點鐘。靈轎由兒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場。遺體由其兒子或侄子從靈轎中抱出,面向西方,插進爐內后,送靈轎者都跪拜在四周祭奠。女兒、媳婦都要哭喪。由指定的兩位同族弟兄點火。靈轎也要砸碎燒火。喇嘛誦經,向火化爐內投放五色糧食,澆酥油汁,約兩小時左右,火化結束。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長的柏木匣內,由兒子或孫子用一根紅繞牽引,埋在臨時選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時,再遷到祖墳地埋葬。亡人送葬后,子女服喪,一般為七期,四十九天。服喪期間,男子不戴帽子,婦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親訪以,當年不貼對子,不賀年,以示追悼。
二、喪葬禮節中的宗教活動
人的生死是人類新陳代謝的一種自然規律,也是不可抗拒的歸宿。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生有所養,死有所葬"的風俗,把處理死者視為重大莊重的事情。差別民族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又形成各自對死亡差別的理解和態度,土族人民也如此。我們仍以霍村為例來扼要介紹土族的喪葬禮節。喪葬禮節大抵可分為停尸、吊唁、火化三個過程。
①停尸 該村的老人落氣后(實際上這一階段可以用"奄奄一息"來形容,藏傳釋教稱之為"中陰階段"),人們將其尚有余溫的尸體擺成蹲坐狀,兩手置于頭的兩側,形如胎兒,然后用死者的長衣服擋住尸體,上搭各色哈達數條。之后將尸體停放在老人落氣時的床上(稱之為喪鋪),不再挪動轉移。喪鋪上設有供桌,位于死者頭部的正前方,供桌上供有酥油燈、倒頭飯、千層餅、冰糖等供品。
②吊唁 吊唁是對死者的祭奠,也是對死者支屬的慰藉。該村的吊唁儀式基本上全村人都要加入,并且一般是送十二個蒸饃為禮。吊唁時間從人落氣后開始直到入葬前,但一般入葬的前一天來吊唁的人最多。這天,死者的靈轎(土語稱為"多康",意即死人的屋子)已請工匠做好,由死者的支屬在靈轎內放兩個蒸饃,轎頂放一函經卷,吊唁者由孝子磕頭迎入院中后,要對此靈轎磕頭,但其意是為放在靈轎頂的經卷磕頭,死者不再接受這太多的以致無法歸還的禮節,孝子們也要對吊唁者磕頭,以示替死者回禮。對每個吊唁者,主人都有兩角錢的回禮,意為替死者放施舍。對死者的女兒、外甥等支屬,要回較重的禮,如布料等。更為重要的是,人已落氣后,支屬要從佑寧寺請來喇嘛念"引路經",以引導死者的靈魂順利完成轉世投胎的過程。
③火化 土族地區的葬俗有兩類,一類是火葬,民和縣的土族就多用這一方法,另一類是火葬,如互助縣的土族多用這一方法。霍村的土族就用火葬。其理由是他們以為這種葬法比較潔凈,并稱土葬為"生葬",以為尸體被埋入土中后,會生蟲、腐敗,很邋遢。火化的時間由喇嘛憑據死者的生辰、死亡的時間等因素來確定,所以本地停尸的時間并無一定。火化的那天,人們把死者的雙手重新部推移到臉部,用大黃水浸泡成黃色的繩索把尸體扎起來,然后裝入一個同樣用大黃水浸泡過的布袋,再插進靈轎中,抬到事先砌好的火葬爐前(火葬爐呈上小下大的梯外形,冬天在農田里砌成,夏天在土坎上挖成),把尸體從靈轎中抽取到爐內,然后由一位有威望的老人把尸袋捋下,點火點火。同時把靈轎也砸碎后用作焚尸之物,尸袋可以由旁人撿走。尸骨點火三天后,孝子們在葬爐中撿取骨灰,重新到腳,按順序在身體的各部位象征性地撿取一點骨灰,對成人形,插進骨灰匣中,拿回家中,在院子的后墻上挖一個洞存放,到清明節時,拿到山里掘墳埋葬。火葬爐被打壞后埋入地下。有些經濟條件好或子女要顯示孝道的人家往往用酥油來火化死者,一般需要四、五十斤酥油,將其溶化為液體后,由喇嘛邊念經邊澆入火中,本地人以為這樣的火葬法,對生者和死者都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