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喪葬有火葬和土葬兩種。在與納西族、彝族雜居的寧蒗地區(qū)自古實行火葬。在人將氣絕時,插進口中些許銀子、米粒和數(shù)片茶葉,意為"接氣"(又叫"含口")。接著掀開房頭板數(shù)格,放槍,同時吹牛角,鳴硭鑼,向村寨親友報喪。隨后用房板燒水洗尸,有"買水凈身"之意。再將全身孔竅到處涂抹酥油鹽粉,再用夏布裹尸成蹲踞狀,放進一個彩繪有花、鳥、蟲、魚圖案的方形木柜中,停柩于正房火鋪上;再請"韓規(guī)"。誦經(jīng)送魂,舉行"給羊子"儀式。巫師以人格化的身份,請來十只綿羊為死者"帶路";即在羊耳上撒點酒和糌耙,如羊搖頭,就體現(xiàn)死者喜歡領(lǐng)受,全家清吉平和,不然全家不吉祥。隨居死者家屬跪著請羊飲酒,向它磕一個頭,這時,巫師一刀刺入羊體,很快將羊心取出,放在靈桌上,主要讓它顫抖幾下,體現(xiàn)死者葛稅之意。接著給死人念"開路經(jīng)",指點先亡人名字,讓羊子馱著他的"陰魂",順利地"和先亡祖先團圓"。死人火化后的骨灰,由子女裝入布袋,送到本氏族配合存放骨灰罐的巖穴里。納西普米族則按祖、父、本人三代分別陣勢高下作三臺火化,不撿骨,就地壘墳疊葬。兇死或天折者,則另葬他處,不容相混。蘭坪地區(qū)因受漢族、白族購影響;多實行土葬。死者如系婦女,須待外家看過后才盛殮入棺。照例舉行隆重的祭典,向死者交待歸宗路線,把他送回祖先原來居住的故里。如蘭坪的普米族,要從蘭坪、魯?shù)椤⑹摹Ⅺ惤⒂缹帯⒛纠铮恢蓖彼停@和普米族在歷史上由北向南遷徒路線相一致。
在普米族葬儀中有"打冤家"儀式和"給羊子"儀式。所謂"打冤家",是指婦女死后,外家弟兄持刀棍作打殺狀進婆家,婆家親友中的男子在村頭與之合跳廝殺舞,外家其他人趁亂奔寨"打鬧",這種象征性的"打鬧"停止后,雙方捧頭痛哭,共理葬事。"給羊子"儀式是祭儀,意為送魂開路。即由普米族巫師殺羊,制作串起的祭肉。羊肉只能讓外姓人和客人食用。
1.米主。是蘭坪縣普米族的一種葬俗。意為"專人",每當(dāng)死了老年或中年人,要請巫師占卜埋葬的日子,假如巫師以為其時運氣欠好,不能夠把死者直接埋葬,就暫時選墳地寄存,"給羊"后,給亡靈指路也暫時指到半途,待到來年冬季舉行"給羊"指路儀式,取出棺材,再埋葬到正式的墳地.
2.片煞。普米語譯即"避煞"的意思。是普米族的喪俗.源于云南省蘭坪縣一帶。每當(dāng)家中死了老人或中年人,死者下葬確當(dāng)天晚上,全家人回避到親戚家去過一夜,體現(xiàn)"升級"。離家之前,要拿竹曬篩些灶灰在祖宗牌位下方和收支的門坎上。
3.戒肯。普米語音譯,意為"給羊",給死者殺羊。是普米族中的一種宗教儀式。在超度死者時,如死者是男性,則給死者殺一只雌性白綿羊,然后給亡靈指路。從蘭坪縣經(jīng)民江縣石鼓鎮(zhèn)村金沙江渡口,四川省木星縣,青藏高原沙漠,再到"絲綢之路"、"大沼澤",最后到祖宗故地。
相傳古代普米族民從西北沿這條路線南遷。為了紀(jì)念南遷的歷史,該族每年有成年人死亡,都要舉行這種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