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自然環境也是殯葬的重要環境之一,殯葬形式的差別就會對自然環境孕育產生差別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殯葬對自然資源的浪費,二是殯葬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及破壞。正確處理與剖析殯葬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對研究解決殯葬改革過程中困難與題目有著積極的意義。 傳統的喪葬習俗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凸現的題目日益明顯,對經濟成長造成的倒霉影響越來越大。 第一,大量占用土地。據統計,全國每年死亡人數約800萬人,若悉數土葬,以每穴墓地占地4.5平方米計算,占用土地資源就逾3600萬平方米。而我國雖然有14.4億畝土地,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1.11畝左右,不敷世界人均土地的三分之一。特別是東南沿海省份,人均耕地只有0.6畝。因此,現在我國事在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1%的人口,土地資源十分匱乏。 第二,大量浪費森林資源。全國的森林籠蓋率只有12.17%,人均森林面積0.1公頃,不敷世界人均森林面積的15%。特別是我國每年的用材林生長量為1.8億立方米,而實際消耗高達2.9億立方米,每年均勻缺口為1.1億立方米。憑據這樣的速度,再過30年,我國森林資源將瀕臨枯竭。假如在全國每年800萬死亡人口中,500萬實行土葬,每具尸體均勻需要l立方米,將有四至五百萬立方米被埋人地下浪費掉。殯葬不但破壞森林資源,還破壞草地等植被環境和石油礦產資源,這就使我國自己貧乏的自然資源題目雪上加霜。第三,影響投資及周邊環境。改革開放以后,外商在中國大量投資興辦企業,很多地方政府也不吝一切極力引進資金,而項目投資所在地卻與瀛上亂墳近在咫尺,不但占用大量土地,有礙觀瞻,并且直接關系到客商來此地投資的利益,嚴重影響投資環境。這一切不能夠不喚醒我們的環境守衛意識,去努力尋求更科學、更健康的殯葬方法,守衛自然資源,節約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 尸體在存放、運輸時,尤其是土葬等自然腐敗的情況下,會逸放出很多致病菌和菌毒,孕育產生生物污染,散播疾病甚至產生瘟疫。尸體對生物環境的破壞導致了瘟疫的迅速蔓延。 在當今世界上任何一項環境要素都有被污染的可能,其中最突出、最普遍的是空氣、水和土壤。預計每年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68.37億元,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37億元,固體廢物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46.5億元。按我國每年死亡人 800萬人計,以均勻每人60千克計算,全國每年就有48000萬千克的遺體做為固體廢物污染著自然環境。土葬實際上是任尸體自然腐敗的尸體處理要領,據測定尸體腐敗有害時間長達20年以上。尸體腐敗的過程又是對土壤、地下水和空氣造成污染散播細菌的過程。這正是我們努力提倡火葬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環境在影響和制約人類的社會生活的同時,人類的生產、生活又反作用于自然環境。這就要求我們推行殯葬改革,為子孫后代留存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