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喪葬的習俗,從門隅地區的歷史演變來看,土葬是一種陳腐的葬俗,門巴族很可能曾經普遍實行過。但隨著釋教在門隅地區的散播成長,門隅的門巴族主要的是實行火葬,天葬和水葬。 火葬和天葬多數是在喇嘛或富饒戶中實行的,一般群眾普遍行水葬。假如有嬰兒早夭,有的是將木桶里面裝進干沙,把尸體用鹽水作防腐的處理,置于桶里,放在住房頂層的角樓上,經過數年后再進行水葬。對付那些有傳染病的死者,其葬法是差別的,要進行土葬。有一些人將嬰兒尸體放在高山石崖下葬。 墨脫宗門巴族普遍沿襲土葬這一陳腐的喪葬風俗,這是與苯教信仰的存在是有關系的。人死后,將尸體捆作胎兒狀,安排在室內二至三日,設下死者靈位,被稱作"米江巴",用玉米等糧食磨的面,做成人騎虎的模型,并把它放在靈前供奉。在死者的眼前還要放食品、衣服和用具祭奠,并要請喇嘛來為他念經,在喇嘛念完經之后,再憑據喇嘛所擇定的時辰和要領進行出殯。把面人的模型拋到室外,然后還要在小道和村后的三歧路口拋散小石子用來驅鬼。 葬時要挖圓形的深坑,把尸體蹲放于坑內,并且將死者生前所用過的主要的衣物及其他(她)所喜愛的物件一并隨葬,墳頂不留標記。墨脫門巴族也有實行火葬和水葬的。有的是先行土葬,比及一年以后再進行火葬。具體的作法是在埋葬的時候,坑中用木板來遮蓋,再堆土于木板上面,這是為了方便以后取尸。取出的尸骨在進行完火化之后,把骨灰與土壤拌勻,做成一個個的"叉叉"(錐形塔),然后把它放在村旁的"叉康"的里面(即存放泥塔的屋子)。墨脫門巴族的夭折的嬰兒,是將嬰兒的尸體裝入到一個特大的葫蘆之中,然后埋在衡宇的下邊,在埋好之后,把土夯實打平,沒有標記,不讓外人知曉。在墨脫,水葬是只用于得了傳染病的死者,這是與門隅的門巴族的喪葬風俗完全不一樣的。 總之,從患病到死后的全過程,都貫串著巫師和喇嘛的活動。過去,門巴族人民在精神上受到宗教的束縛是很嚴重的。1959年以后,在實行了民主改革的地區,隨著門巴族中具有現代文化科學知識的年輕一代的成長,宗教觀念逐漸淡化,特別是巫師的活動已近于絕跡。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