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老的時候,有病的時候,有死的時候,善待老者、死者,也是善待自己的將來。中國人以自己的行為培育下一代,以自己的言傳影響下一代,甚至把這些思想寫進教科書中。在小農社會里,政府,無論何種形式的政府都無法建立社會化的養老機制。財富,作為唯一的、最高的財富形式:土地,輩輩相傳,前輩遺留下了財富,也留下了義務:養老送終。在這種社會保障體制下,政府是很在乎對于死者的安葬。這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似乎土埋更體現血緣上的關系,更能保證宗法制度的貫徹。土埋且留墳頭是殯葬文化中實物形態之一,這種有形的東西融進去一些無形的東西,就會在人們心中筑起一道無形的“孝文化”豐碑,使那些想脫離宗法羈絆的人不得不束手就范。如死不入祖墳等。 殯葬文化的確立是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必須的。我們主張殯葬改革并不是放棄殯葬文化,相反是要建立一套新的、與時代相適應的殯葬文化。殯葬文化是社會治理的文化支柱之一,當一種殯葬文化不僅不能支持或撐社會的治理,甚至對一個社會的生存發生重大威脅時,新的殯葬文化就必須應運而生。
殯葬文化是人類在自我意識覺醒過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斷改造完善起來的。這一過程也是人類心理自我滿足、自我需要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人類從對死亡的無知、蒙朧到深刻,經歷了對死亡的恐懼、求生乃至永恒的一個追求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殯葬方式正是人類對死亡認識的行為表現形式。反映在思想形式上就是靈魂說、巫說、原始宗教、科學思想形成的過程。總之,人類對死亡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即死亡是必然的,人類就渴望人生不死,或肉體死亡而靈魂不死。因此,死亡文化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超越死亡,建造永恒。對永恒的不同認識和追求就導致了人類不同的殯葬方式及對肉體處理不同的態度和方式。現代西方人認為死后把能用的器官移植到別人身上就是生命的延續和永恒。
[1]
上一篇:挽叔母聯
下一篇:挽胞兄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