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喪事擇吉日舉行,一般有"懸白”"開吊"."出殯安葬” 等程序。大多數人家只辦二至三天,人們依照死人不能見天的習俗,在天井中搭天棚,地上鋪松毛及扎有松枝的“柱坊”。請本族中能干的長者負責情揮司庫、司廚、司禮儀、司水火等從事人員操辦喪事。納兩族認為辦喪事是人生第二件大事,所以,即使是賣大牲畜,借帳或典賣田地,也要殺雞宰豬來招待二、三十桌親友,耗費很大。
辦喪的第一天是“懸白”。當天清晨,夾家大門前豎立一根幾丈高的木桿,在東巴或道士念經和吹鼓手們的哀樂聲中,由孝子把買來的“白”(由麻線接連忖圈,外貼彩花紙花。畫,呈圓桶形、有垂穗,中間還有白紙同心,良者有十二節)升于桿頂,讓其隨風飄蕩,表示死者升人樂土。當晚舉行“燃燈”儀式,即由死者的子女在兩三個銅盤內,放油及幾排棉蕊,跪拜后在靈前點燃,哭泣致哀,為死者照亮通往光祖住地的路程。之后,村鄰親友們圍繞火堆,跳唱“哦仁仁”等哀歌。
"開吊"于“懸白"次日舉行,是開夾中最隆重的儀式。凌晨有“雞鳴祭",就是在五更時分,備辦粥品、糕點,烘干靈前,由孝女或近親中善于哭靈的婦女主祭�?揿`者要以豐宮的想象力、比喻和生動的語言,來哭數死者生前為人的好品德、勤儉持家和撫育子女的亨勞,待人接物的豁達;夸張祭品的豐盛,孝子孝女們的虜誠;表示親友們的悲哀和懷念,等等,屆時,常有許多婦女邊勸邊聽。早餐后,悼唁的親友陸續削來,東巴或道士整裝,在靈旁佳上神佛舢象,執法杖,搖鈴合鉸,敲木魚,吹鼓手奏哀樂,放鞭炮。孝子披麻戴孝,穿草鞋,手扶哭夾杖,肩扛 “魂帷”,跪在靈前,孝女接其后,用雞、豬。或豬頭)和羊等為犧牲,在祭司的號令下進行三次拜條。之后,孝子孝女退跪靈樞兩旁,讓親友們祭奠。同時發放孝布,如死者是男性,同族近親戴孝的多,死者為女性,則女方親友戴孝的多。夫妻之間亦有互相戴孝的習慣。
[1]
上一篇:移風易俗辦喪事
下一篇:報喪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