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喪俗土葬:據文獻記載,13世紀的蒙古族已實行土葬。早期蒙古人認為死亡是由此世渡入彼世,要為死者到彼世安排生活,不論貧富都要盡力使其穿戴好。元朝皇帝死“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系腰、盒缽,俱有白粉皮為之。”其所用棺木“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送至其北園寢之地深埋之,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波,無復考志遺跡。”又如在《黑韃事略》中所載:“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如平地。”因此,從成吉思汗到元末最后一個皇帝脫歡鐵木兒的具體埋葬地點,至今不得而知。而現在的土葬,尤其是農區的蒙古族與漢族的土葬基本相似。
蒙古族喪俗野葬:又叫天葬。主要在牧區。人死后用白布裹身,選定日期,用車拉死者顛落在荒山野甸中。直到三天后沿車轍,尋找尸體。如果尸體已被禽獸吃掉,就認為死者已升入了天堂。尸體若原樣,就請喇嘛來念經,給他贖罪,并在尸體上涂上黃油,灑上酒,以圖鳥獸啄食。對于野獸吃剩的殘骸,收起來用土埋起來。野葬后,死者子孫在49天或百天內不剃頭、不飲酒、不作樂,婦女不帶頭飾,以示哀悼。現在,隨著蒙古族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這種野葬習俗基本消失。
蒙古族喪俗火葬:是隨著藏傳佛教進入后出現的一種喪葬形式,一般都是野外火葬,喇嘛去世后,都要火葬,另外常人因患傳染病或者難產者死后都需火葬。火葬時在尸體上涂滿黃油,火化成灰,并請喇嘛念經超度,有的把骨灰埋于曠野,有的則拋灑于山谷、江河。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