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堂設置和祭奠 人死后的停喪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長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極貧之家不計時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種種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殯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經是隨便的。早年人死后很少借廟宇移靈辦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辦事。人死的當天一方面準備棺殮,一方面就招棚鋪搭棚。
搭棚是平地立桿,頃刻便成樓臺,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術。所搭的棚按不同季節區分質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涼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兩卷、"一脊一平棚",有脊棚只能用在喪事上。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素玻璃。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涼棚",次的只能支"布帳子"。喪事靈前應有"月臺",并有頭二三號之分。頭號月臺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設階,二號稍小一點,三號設天井,只前方一階。
窮家沒有月臺,可以平地安欄桿,再窮連欄桿都可不用。有身分的人家,棺木例加紅錦"落地罩",左右設幔帳,由外看不見守靈的喪家婦女。靈前扎素花靈幃,前掛白布靈幃,棺前設紅錦大坐椅,椅前設靈桌,桌上設"悶燈"和五供。旗籍世家還在桌前設矮桌,上放"錫奠池",池左設"執壺"和"奠,備來賓奠酒致祭。如遇皇帝賜奠或尊長上輩致奠,即改設高茶幾,以便立奠。漢人不設奠池,體統的人家設高茶幾,預放香爐燃炭,備檀香,為來賓拈香致祭。次一等的即在五供內高香爐中放五炷高香或白速定,白紙黏妥,來賓舉香后,仍插入爐中。月臺中心設藍布拜墊,上罩紅毯,表示喪家不敢請來賓跪素墊,而由來賓自行揭去紅毯以示謙遜。
接三 人死三朝,謂之初祭。習俗以亡人三朝必在望鄉臺上瞻望家中,所以三朝祭祀亡人,希望亡人尚饗,所以稱"接三"。因必須送焚冥器,所以又稱"送三"。接三本日,大戶人家門外設對鑼、對鼓或單鑼、單鼓的"門,另在大門設梆子(即古代的"云板"),二門設□并站立回事人員,謂之全份。另在月臺旁設置"清音"一部助哀。中等人家只有門吹、清音;中等以下人家就只有門吹了。中上人家的門吹都是一早就來,謂之"早上鼓",等而下之是"午上鼓"、"晚上鼓"。
接三之日來祭吊的客人、至親好友應在上午,稍遠一些的戚友多在下午。主人例備"炒菜面"款客。炒菜面就是炒幾盤菜(以四盤為多數,也有六盤八盤的),另做打鹵面條果腹。早年極富人家也不在接三之日預備全席,因人生的三面(初生時的洗三面、生日的壽面和死后的接三面)例不能少。入席時茶房必高聲喊:"諸位老爺避屈啦您吶,改日造府道謝啦,請諸位大駕送三啦您吶喊得非常清脆可聽,在沒有一句命令式的話中,透出命令式的意思,所以茶房可謂北京一絕。當來賓到門,門吹必然打鼓,外場人多半喊一聲:"響響鼓您吶!"于是男客三聲鼓加吹大號,女客兩聲鼓加嗩吶,大門梆子聽見即連響四下(四下為哀音),二門的□也跟著敲四下。客到內門,回事的人在頭前飛跑,高喊:"某老爺到","某太太到",門吹大鑼隨在客后敲響,來賓不必投刺?椭涟輭|應奠酒的,即由本家奴仆執壺斟滿爵內遞給來客(其實壺內是涼水)。
下一頁
[1][2][3]
上一篇:神農架的“打喪歌”
下一篇:濮陽境內喪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