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的尸體安排就緒之后,就要舉行招魂儀式。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
這個魂魄就會像他的尸體一樣停留在異鄉,受著無窮無盡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煙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回于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
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招魂儀式的舉行,必須選擇一個相當的日子。到了那天,喪家就在門前樹起招魂幡,或者掛上魂帛。有的地方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招魂,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
據說,這是滿族等游牧民族的遺風,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吊唁,幫助料理喪事。后來這成了滿族人普遍的喪俗。
在史料的記載中,招魂的儀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獻中就說,死者親屬要從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連呼三聲,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從屋的后面下來,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
這件"衣服"被人所穿著,染上了人的肌膚香澤,有著"肉體"和"氣息"的雙重聯系;魂魄也許會被它所吸引,依著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回來。據說過去的傣族,幾乎家家都準備著叫魂的"魂籮",招魂的時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里,放上白米和白線,表示要把靈魂提回來。
到了近代,人們主要用大幡來作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風飄飄,取其纏綿的意思,魂魄就能夠循著這飄揚的幡蓋歸來。
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各不相同。像滿族旗人的幡的顏色,是根據喪家和亡人所在的"旗"別來決定的,它的形式就像演傳統戲時所舉的大旗一樣,中間掛著緞子繡的軟片,繡著一條大龍。外邊因為飾著彩球下垂,所以俗稱叫"嘟嚕幡"。
下一頁
[1][2]
上一篇:停尸儀式
下一篇:做七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