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告別,在我國呈現了儀式的多樣化,即所謂的“十里不同俗”。即使在上海郊區,對于壽終在家的老人,其遺體也要擱置一、二天,待各種儀式辦完后,再到火葬場火化,而在火葬場的遺體告別儀式則十分簡單。
一、遺體告別過程的基本特征:
1、時間的短暫性。在上海中心城區的幾家殯儀館中,通常是一小時,個別在時間上長一些。因此,人們要抓緊和抓住這個短暫的時刻。
2、情緒的波動性。與喪者的情緒變化,大致有四個高潮,一是在遺體推入追悼廳時;二是追悼會的喪家講話到感人處時;三是與遺體告別時;四是遺體推出殯儀廳時。第三、第四是高潮中的高潮,從時間上看,第三個高潮為最長,一般為十分鐘左右,感情反響也最為強烈;第四個高潮甚短,不超過一分鐘,這是由于殯儀人員動作比較敏捷,同時與喪者中的好友對直系親屬進行了有效的規勸。
3、關系的復雜性。從關系程序來分,至親直系親屬,一般不超過五人,有血緣關系的人數不等,據調查看,這部分人在人數上上海郊區多于上海市區。人數最多的是同事和好友。在上海中心城區一個百人追悼會,70-80%是同事和好友。表明人們業緣關系的廣度已經超過了血緣關系和區緣關系。
4、人尸的混雜性。在悼念廳中,死者的遺體居于其前,兩旁置花圈。在上海市區的悼念廳中,對遺體采取了用透明塑料玻璃罩進行隔離的措施。但遺體的推入和推出,遺體有短暫的暴露。
5、空間的狹小性。無論是大廳、中廳、小廳,由于人的社會關系的增多(據“250定律”,一個現代社會人有250個關系!),出席追悼會的人數也有增多的趨勢,更使本來狹小的空間顯得擁擠,經測評,平均人均有效占地面積不到1M2。
6、利用的高頻性。在市中心城區的悼念廳,使用頻率甚高,高峰期(過去在夏季,現在高峰期轉到了冬季),一天8場,偶有十場。排得滿滿的,一場接一場。因此,在這樣的小空間中,常常是從早到晚擠滿了與喪者。并人、尸混雜其間。
[1]
上一篇: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清明掃墓專欄
下一篇:清明是四月四日還是四月五日?
|